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16 22:22:53
◎6月16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提示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這是有關工作預案印發后發改委發布的首次預警。
◎隨著生豬產能加快,生豬價格下降明顯,6月份第二周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6.24元,同比下降45.4%。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6月9日,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以下簡稱《預案》)。
有關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預案》將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為關鍵抓手的重要作用,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并重,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
6月16日,國家發改委對外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提示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這是《預案》印發后發改委發布的首次預警。
6月16日,農業農村部發布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20個月環比增長,同比增長19.3%,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98.4%;生豬存欄量同步增長,同比增長23.5%,相當于2017年年末的97.6%。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表示,原定的生豬生產恢復的三年任務目標已經提前完成。
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運行走勢圖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據介紹,隨著生豬產能加快,生豬價格下降明顯,6月份第二周全國500個縣集貿市場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6.24元,同比下降45.4%。生豬價格下降,養殖效益大幅縮水,據定點監測,5月份生豬養殖場戶虧損面為9.7%,比4月份擴大8.6個百分點。
自2018年非洲豬瘟以來,豬肉價格從2019年達到這一輪豬周期的頂峰之后,2020年價格也一直處在高位,養殖利潤非常高,最高點時單頭盈利能達到3000元。一直到今年5月,養殖都是盈利的。
不過,隨著今年以來生豬產能的逐步恢復,辛國昌表示,現在生豬生產基本上進入了一個供需平衡的時期,產能恢復上來以后,價格進入下行通道,這個是大趨勢,養豬的高利潤時代已經結束了。
農信互聯生豬行業分析師夏晨豐近日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5月末開始,整個養殖行業各種養殖模式都開始虧損。
夏晨豐表示,在豬價跌至成本線附近時,2015年版預案中5.5:1~5.8:1的預警指標已經不能真實反映市場情況了,因此就不能及時觸發預警后的儲備調節措施,從而不能對市場起到及時的調整作用,所以新版預案才把豬糧比價提高到7:1。
發改委在發布生豬價格過度下跌三級預警時指出,近期,由于大體重生豬集中出欄、進口凍豬肉增加及季節性需求偏弱等因素疊加影響,生豬價格持續下降。據發改委監測,6月7日~11日,全國平均豬糧比價為5.88:1,進入《預案》設定的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
記者注意到,新版《預案》在預警機制部分規定,精準選擇預警指標,合理設置預警值,細化完善預警程序。加強部門會商,確認預警級別和預警信息口徑,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防止生產供應和價格大起大落。國家層面將豬糧比價、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作為預警指標。
其中,在預警區間劃設方面明確了“過度下跌情形預警分級”。重點引導養殖戶平穩有序減欄,避免恐慌性集中出欄。
當豬糧比價低于6:1時,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三級預警;當豬糧比價連續3周處于5:1~6:1,或能繁母豬存欄量單月同比降幅達到5%,或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3個月累計降幅在5%~10%時,發布二級預警;當豬糧比價低于5:1,或能繁母豬存欄量單月同比降幅達到10%,或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3個月累計降幅超過10%時,發布一級預警。
夏晨豐表示,《預案》的作用是,價格過高時,將投放儲備以保障居民消費需要,推動價格向合理區間回落,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擴張;價格過低時,將啟動收儲以托住市場,為養殖場戶吃下“定心丸”,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淘汰。
那么發布了三級預警是否會有相應的儲備響應?《預案》明確了價格過度下跌情形下的儲備響應。當生豬大范圍恐慌性出欄、生豬和豬肉價格大幅下跌時,實施臨時儲備收儲,以有效“托市”。
在啟動條件中,《預案》指出,國家層面,過度下跌三級預警發布時暫不啟動臨時儲備收儲;二級預警發布時視情啟動;一級預警發布時,啟動臨時儲備收儲。地方啟動臨時儲備收儲條件參照國家層面做法執行。
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密切關注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走勢,認真做好《預案》組織落實工作,及時開展儲備調節,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