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2 21:23:48
◎李軍旗認為,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已經從三十年前的學術研究上升到國家戰略,并已經成為當前企業轉型的方向。
◎李軍旗表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一場持久戰,其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可謂是其中的攻堅戰,制造業的一些基礎要素,像裝備、工具,材料,這些基礎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薄弱的環節。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湯輝
數字化產業迅猛發展的當下,有關數字工廠的未來走向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2018年,工業富聯(601138,SH)在A股上市,成為一家以“工業互聯網”命名的公司。從“工業互聯網第一股”到兩度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富聯在相關領域的發展備受市場關注。
在6月19日舉辦的第三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交響”高峰論壇間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就“工業互聯網如何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等問題專訪了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他分享了工業富聯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經驗。
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
主辦方供圖
NBD:我們注意到工業富聯自成立以來就提出“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雙輪驅動戰略,多年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也非常大,打出一整套數字化升級轉型組合拳,具體而言,數字化對公司意味著什么?工業互聯網成為行業熱詞,到底什么是工業互聯網?
李軍旗:公司創造了兩個第一:在上海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個把工業互聯網寫到公司名字里;2018年36天過會,(當時)是上市速度最快的一家公司。上市以后,現在工業富聯在全球有近20萬名員工,去年營收4300億元,有十多座智能工廠,在全球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有研究開發、生產的據點。
當今,世界格局在變化,這種大變局背后邏輯就是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最近這兩年感受特別深刻:數字化轉型是不可逆轉大趨勢,不做數字化轉型,一個企業就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工業富聯也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率先走出了數字化轉型這一步。
工業富聯上市儀式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已經從三十年前的學術研究上升到國家戰略,并已經成為當前企業轉型的方向。數字化轉型有很多的概念,有談智能制造,有談工業互聯網,其實我們內部一直在探索它的內涵。工業富聯看準的就是二者相輔相成雙輪驅動:一智能制造,二是工業互聯網。
智能制造首先把產品設計和制造產品的設備實現互聯互通,再把生產過程做到可感知、可預測和可控制的無憂生產。這其中,將精密制造升級成智能制造,需要依靠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和工業軟件共同形成工業智能制造的系統。
而工業互聯網的定義,實際上是互聯網向制造業的延伸,就是把產品的制造設計過程在智慧工廠里的各個生產環節以及工廠外的上下游互連互通,最終客戶和供應鏈實現互聯互通,達到個性化定制和按需制造的資源優化配置,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工業互聯網對內來講可以降本減存提質增效,對外可以提供增值服務,這靠我們一步一步的探索來實現。
NBD:目前工業富聯提出的“三硬三軟”中,最亟待提升的是哪個部分?
李軍旗:我們把數字化轉型探索的過程歸結為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的“三硬”、“三軟”要素,分別是智能制造領域的“三硬”裝備、工具、材料,工業互聯網領域“三硬”云、網、端與兩個領域共通的“三軟”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與工業軟件。“三硬”和“三軟”相加可以形成智能制造的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們基于過去積累的制造經驗、海量的工業數據與制造機理、應用場景,推出了多個領域的“專業云”,我們不僅將專業云用在自己的場域之內,現在對外累計服務的客戶數已經超過200家。
圍繞這個,我們將智能工廠的架構分成端、網、霧、云4層。普通的架構都是端、網、云(服務器),而我們在這當中加了霧計算,即自主研發的“霧小腦”把服務器下沉到所有工廠車間,把工廠車間所有的傳感器上傳到霧服務器,最大程度上保證實時性,一旦發現產品不良可以快速采取措施,這就是我們提出的霧計算,有的專家叫邊緣計算。通過霧計算,霧小腦可以控制整個生產現場,實現自主快速決策。
與此同時,我們積極布局“三軟”領域。一方面,我們通過員工培訓、與科研院所合作等方式,積極補充復合型人才和跨學科人才。工業富聯參與共建鵬城實驗室、智能科技職業學院;2020年我們提供超過1000萬學時的培訓,總培訓投入成本達5億元,提供員工學習與成長的平臺。另一方面,我們通過戰略投資相關行業內優質企業,來提升自身軟實力。
NBD:您曾提到,工業互聯網會改變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需要長周期的謀篇布局。您認為當前工業互聯網發展需要突破的關鍵點在哪里?未來還有可能需要面對哪些挑戰?
李軍旗:對于工業互聯網發展而言,科技創新、人才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企業要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探索過程。工業互聯網是未來產業的一個新的生態,這其中,沒有核心技術是不太現實的,比如說核心技術的問題包括工業互聯網平臺未來的OS形態;比如說技術標準化的問題;比如說商業模式的問題。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專業云,它是將大量地沉積了十幾年的工業機理變成模型和算法,最后變成工業App提供對外服務,所以這里面有硬件的技術、平臺技術、軟件技術,這些技術如果不突破就去談智能制造,談工業互聯網,就只是紙上談兵。
我們轉型工業互聯網是經過長年的探索,是一步步從傳統制造、精益生產到智能制造,再到平臺型的工業互聯網探索下來的。要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持久戰。
突破核心技術是制造業不變的主題。全球競爭也是核心技術的競爭、創新的競爭,圍繞高端制造的產業鏈重點布局,技術突破、積累知識產權將成為企業重要的競爭力。
而要實現這個過程,最關鍵、最急需的就是人才,因為這是未來的一個制造生態,對人才的需求與傳統制造相比是不一樣的,沒有懂機械、控制、軟件的人才是不行的。像上海交大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對未來的數字化轉型是非常需要的,這類人才是懂軟件又懂硬件,這樣的人才是數字化轉型必不可少的急需人才。
NBD:現在國內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到一個什么樣的階段了?中國的軟硬件的自主可控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李軍旗:全球應該說都處在探索階段。我們國家實際上在數字經濟或者說在消費互聯網這一塊,在全球應該說也有一定的領先地位,那么在工業互聯網上,應該是屬于處于同步探索的階段。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一場持久戰,其中,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可謂是其中的攻堅戰,制造業的一些基礎要素,像裝備、工具,材料,這些基礎的關鍵核心技術,是我們薄弱的環節。在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進程中,各類企業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如互聯網企業、工業制造業企業等,基于各具優勢的發力點和路徑,共同探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路徑,想必能夠激發數字產業生態的活力。
工業制造概念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NBD:中小企業數量龐大,但受制于自身規模和有限的投入,往往難以參與到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中來。實現中小企業參與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您有何建議?
李軍旗:我們上市的宗旨就是“服務全球制造,兼善天下實業”,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希望大家一起加入這個平臺,推進中國的數字化轉型。
國家提出“先進智造+工業互聯網”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通過工業互聯網是可以讓企業上“云”上平臺,為中小企業服務,所以,我們就選擇了工業互聯網這個領域。
有了硬件智能中控系統,有了軟件工業APP,有了核心的平臺和系統,我們可以真正地形成智能制造的生態,我們思考的是能否將電子行業的經驗向其他行業推廣和復制。
NBD:如何從生產制造轉向對外科技服務?
李軍旗:如何服務中小企業,我們總結是:工業App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可以對外輸出制造技術。以我們去年推出的“刀具專業云”為例,它獲得了全國首屆工業互聯網大賽的冠軍。疫情期間,我們要做智能終端要大規模的刀具的制作,原來就是派工程師去輔導,去年派不出去了,那30多家中小企業上云,他們下載了這個專業云就可以生產了;第二,他們缺訂單,我們做不完的訂單給他們,那么就解決了中小企業的問題。它驗證了我們“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雙輪驅動戰略的正確性。
做數字化轉型說要把制造業轉向科技服務業,這個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經過這么多年的探索,我們總結出來三種模式怎么對外做科技服務:一是為大企業提供“燈塔工廠”包含硬軟整合的智能化轉型解決方案;通過專業云為中小企業服務;以及結合地方產業特色,以智造谷建設區域產業集群。
工業富聯經過這么多年地探索,形成了獨特的智能制造的中國方案。如何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逐步打造未來智造生態的國際標準,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