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3 03:31:05
◎學徒培養目標以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中級工、高級工及技師、高級技師為主。
◎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5000元以上,并可結合經濟發展、培訓成本、物價指數等情況定期調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6月22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近日,人社部、財政部、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全國工商聯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明確,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重要手段,持續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面向企業全面推行新型學徒制培訓,創新中國特色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擴大技能人才培養規模,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實行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際上打通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壁壘,讓學生既有理論學習的基礎,也有培養實踐能力的平臺,有助于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
圖片來源:新華社
《意見》明確,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以至少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等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發揮企業培養主體作用,推行培養和評價“雙結合”,企業實訓基地和院校培訓基地“雙基地”,企業導師和院校導師“雙導師”培養模式。
《意見》指出,學徒培養目標以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中級工、高級工及技師、高級技師為主。培養期限為1~2年,特殊情況可延長到3年。各類企業可采用舉辦培訓班、集訓班等形式,采取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開展學徒培訓。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培訓評價規范開展相應職業(工種)培訓。
蘇海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學徒和傳統意義上的實習生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根據文件的規定,學徒是需要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相當于企業聯合高校共同為企業自身培養人才,并且將人才培養的時間起點由畢業后延伸到畢業之前。
對于“雙導師”的培養模式,蘇海南告訴記者,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起源于歐洲,但在國內多個地區已經有相關的實踐,并且取得較好的研學產訓效果。
《意見》指出,要完善經費補貼政策,對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補貼資金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或就業補助資金列支。補貼標準由各市(地)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會同財政部門確定,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5000元以上,并可結合經濟發展、培訓成本、物價指數等情況定期調整。
《意見》要求,要健全企業保障機制,學徒在學習培訓期間,企業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支付工資,且工資不得低于企業所在地最低工資標準。承擔帶徒任務的企業導師享受導師帶徒津貼,津貼標準由企業確定,津貼由企業承擔。要建立獎勵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學徒獎學金、師帶徒津貼(授課費、課時費),制定職業技術技能等級認定優惠政策,暢通企業間流通渠道。
蘇海南認為,國家對學徒補貼標準進行明確規定,并且由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或就業補助資金列支,對于企業培養和選拔人才是一個重要的契機。“盡管企業在前期有一定的投入,但投入與產出比是客觀的,而且存在勞動合同的限制,有助于企業更加精準的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
濟南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楊富基近期表示,濟南將依托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公共實訓基地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培訓中心,建設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并給予90萬元資金扶持。打造特色首席技師工作站,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用發揮明顯的,給予60萬元資金扶持。
楊富基介紹,針對民營企業用工需求,采取院校與企業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脫產與業余相結合的方式,大力實施“金藍領”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并按照2000元~6000元/人的標準給予技能培訓補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人社部獲悉,人社部與財政部2015至2017年分兩批在22個省啟動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參加試點企業158家,培養新型學徒制職工2萬人。2018年起,人社、財政兩部門在全國30個省市區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2019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明確要求三年培訓100萬新型學徒。2019~2020年,企業和院校積極參與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全國共累計培養企業新型學徒超80萬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