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4 09:16:41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人社部、財政部等部門共同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 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完善經費補貼政策,對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補貼資金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或就業補助資金列支……學徒每人每年的補貼標準原則上5000元以上,并可定期調整。也是在最近,《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初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也是該法自1996年施行以來首次大修。
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柱,由于其重要性以及相對弱勢的地位,職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所有的關注點當中,職業教育投入的薄弱現狀最為直觀。筆者根據Wind統計發現,2010年~2020年這11年時間,中央本級公共財政用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支出從5.17億元下降到了4.56億元,期間甚至有年份低至1.14億元(2011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中央本級公共財政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則從612億元翻倍至1297億元。即便是納入地方支出,2019年公共財政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懸殊的,分別為5103億元和1309億元。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要在全球價值鏈上占據更大份額,必須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為了減少普通高校每年的就業壓力,職業教育也需要承擔起更多的分流任務。為了減輕學生學業壓力,避免“普職比”這樣的新情況將學生壓力提前到中考,同樣需要職業教育發力。
可以說,發展職業教育是當前諸多問題共同的解決方案,但教育的成本高、周期長,需要較高的投入強度,從前述數據可以看到,職業教育投入的主體來自地方財政,但地方花錢培養出的人才卻未必能為當地所用,高技能人才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的趨勢一直存在,人口流出地對職業教育投入的意愿必然會受到抑制,而來自中央的投入支持,可以兼顧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利益,讓職業教育有更長遠的保障。
和普通高等教育偏學術不同,職業教育需要傳授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所以,除了投入強度,投入的精準度同樣重要。在全球職業教育體系最發達的德國,其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以企業為主,國家為輔,企業投入大約占65%~75%,政府投入占35%~25%,這確保了“學以致用”。但和德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普遍利潤較薄,缺乏長期投入人力資本的資源,所以政策的鼓勵顯得更為重要,而新型學徒制意見,也體現了這樣的思路,即以政府補貼為杠桿,引導企業培養出適合自身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當然,相比投入缺口,新型學徒制的補貼還遠遠不夠,而且職業教育面臨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投入不足這一條,整個社會對人才的評價體系、與學歷掛鉤的各種落戶和購房等城市管理政策、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聚集了主要優質資源等現狀,都是阻礙年輕人選擇職業教育的因素。此外,學歷和收入的正相關關系一直存在,即便是在德國,選擇接受大學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何調節行業收入分配差異,同樣是一個大課題。問題越是復雜,就越需要從最容易突破的環節著手,資金投入,正是這樣的突破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