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5 09:33:21
每經評論員 王珊
近日,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重拳整治攝像頭黑產業鏈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有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5月的國內企業物聯網終端漏洞中,手機和攝像頭暴露風險位列前兩位。與手機相比,攝像頭存在大量系統漏洞、沒有安全防護能力,不嚴格的訪問控制,容易被黑客入侵,加上很多視頻數據缺乏加密處理,讓許多家庭、酒店隱私信息處于“裸奔”狀態。
物聯網時代,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家庭監管、智慧安防等多種場景,都需要網絡攝像頭參與。可以說,以攝像頭網絡為代表的物聯網系統,已經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智能生態。尤其是新冠疫情后,全社會對監控系統的需求不斷增加,攝像頭產業獲得空前發展機遇。據IDC數據,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家庭安全/監控設備銷售額接近6億美元,出貨量為817萬臺,同比增長24.9%。
當網絡攝像頭成為生活和工作的“標配”時,也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如今,從非法破解攝像頭、拍攝、買賣到傳播,已形成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懂的秒進”“一律對床”,也成為這條黑產上的“開門暗號”。在部分社交平臺和論壇中,普通人只要支付兩三百元,就可以看到陌生人家里的實時監控畫面。
保護隱私,已經成為攝像頭行業,甚至是物聯網行業迫切需要回應的關鍵問題。
攝像頭破解的隱蔽化、專業化,加上犯罪分子的專業化、產業化,加劇了攝像頭隱私泄露監管的難度,切實保護隱私,還需多方發力,重塑攝像頭產業鏈。
一方面,政府應該制定官方標準和監管機制。物聯網是新興產業,缺少確保最佳安全實踐的官方標準和監管機制。目前,較多生產企業追求功能性和功耗,忽略了安全性,將面臨較大的損失和傷害。未來,國家應建立適配的應用技術標準、合格評定、規范管理體系,要求企業在代碼防護、身份鑒別、口令校驗等方面達到標準,并提高偵查水平和監管能力,有效震懾違法犯罪行為。
另一方面,物聯網設備提供商應提供更高等級的安全防護保障。供應商需要轉換思路,應從被動發現、修復漏洞到主動增加安全模塊研發,讓攝像頭自帶安全防護系統,并通過持續更新攝像頭安全防護程序完善設計,指導用戶加固安全措施。
此外,攝像頭生產企業應按規定及標準提升產品安全能力。廠商應強化安全意識,建立安全開發流程,跟蹤攝像頭市場流向,從防護、檢測、網絡、通訊、硬軟件等多個角度提供安全方案,避免非法破解,充分保護用戶隱私。
當然,公民也需要提高安全意識,從正規途徑購買合格的攝像頭,設置高級別防護密碼,定期變更防護密碼,及時更新安全防護程序。
物聯網時代,保護隱私需要政府、企業、個人合力推進,只有重塑攝像頭產業鏈,才能讓隱私信息不再“裸奔”,讓物聯網行業行穩致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