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9 00:10:21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每經編輯 官遠星
德國詩人歌德認為:復式記賬是人類智慧最美妙的發明之一。悠長的社會生產史孕育了會計學,這門基于實踐的計量技術,它匡正了我們對經濟規律的主觀認知,改造著我們創造財富的客觀實踐。
到了技術飛速發展、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今天,會計學記錄價值、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使命又被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賦予了新的意義。新技術條件下的會計學科,迎來了自我進化的關鍵時期。
今夏高考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以下簡稱NBD)推出重磅策劃——致未來“經”英,走進云集“財會審”領域翹楚精英的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馬永強向我們介紹了會計學發展的新趨勢與新實踐。
會計學的“變”與“不變”
NBD:《教育大變局》一書把人類出現之后世界范圍內的教育革命劃分為兩次教育革命。我們都知道,會計學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也在促進會計學科不斷自我優化和變革。
那么,從會計學科建設以及操作實務上來看,會計學應該“變”的是什么?應該“不變”的是什么?
馬永強:首先講“變”的方面。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和“財務機器人”等智能技術的出現,迫使會計業務和流程“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象呈現前所未有的增速,新技術的應用為會計與管理帶來了新的需求,對會計信息、會計技術、會計職能甚至是會計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這些新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一是會計信息的生成與加工更加追求及時性和實時性,從最初的算盤、計算器、計算機再到現在的人工智能,每一次工具的進步都會極大地提升會計工作效率,同時也讓會計從業者的功能定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二是會計從業者們不再需要從事繁重、重復的核算業務,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更高層面的工作,這也迫使會計從業者必須進行能力升級以及崗位轉型;三是會計從業者功能定位的改變將直接影響會計人才培養的能力框架的改變,會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未來在于財務、技術和信息科學三種知識的交叉融合。
我們學院目前人才培養的宗旨就在于培養能夠適應未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集會計財務、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專業能力為一身,同時具備戰略思維和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商界領導者。
會計學“不變”的方面在于會計背后的邏輯和會計的基本功能是不變的。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是目前唯一能夠系統反映一個微觀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系統,其背后是一套嚴謹的“專業算法”。
如果你不懂會計,即使人工智能直接為你生成一套財務報表,你仍然無法看懂這些信息及其背后的商業邏輯,更談不上有效利用。因此,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一定會為高素質復合型財會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成長空間。
NBD:從人才培養角度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課程深度融入西財會計學院人才培養模式中,是西財會計學院應對“變”的一項重要舉措。那么,實現財務、技術與信息學科轉型融合的關鍵是什么?
馬永強:有以下四個關鍵點。首先,改變理念是前提。在人才培養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再沿用過去的培養理念,如果僅僅教授會計類相關的專業課程而忽略了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很容易被社會淘汰。我們應該認識到科技帶來的改變以及積極面對這些改變,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其次,師資保障是基礎。我們學院現有全職海歸博士30名,其中有數名畢業于美國羅格斯大學會計信息系統(AIS)專業,這批博士既懂會計與財務,又懂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稀缺資源。此外,在統計、數學、計算機等課程的教授方面,我們和學校統計學院、經濟數學學院、經濟信息工程學院等學院的師資共同合作,共同開發適應新技術背景下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
再次,課程建設是載體。一方面通過學院內部跨學科復合型師資開發一系列跨學科課程,諸如《大數據與會計分析》《大數據與智能財務決策》以及《大數據審計》,另一方面,協同我校經濟信息工程學院、經濟數學學院、統計學院等學院共享師資,承擔《程序設計與Python應用》《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大數據處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最優化理論與信息論》、《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等課程的授課。為我們的學生量身定做開發《機器學習的數學基礎》《大數據分析與會計決策》等跨學科課程。
最后,應用場景開發是保障。學院已與長虹虹信、浪潮、甲骨文、新道、中誠信等信息科技企業合作建立“智能財務與大數據研究院”、校企合作開發《IT審計》、《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會計信息化與財務共享》等前沿課程與實踐基地,同時借助這些企業在云計算、大數據及信息化等方面的實踐優勢,建立更多與實務相結合的應用場景,持續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實踐育人平臺建設。
會計也需要人文氣質
NBD:不管是實務操作還是課程教育上,您曾多次強調過“會計數據背后的邏輯”的重要性。我們怎樣理解這種“邏輯”?如何應用這種“邏輯”來解決實際問題?
馬永強:正如之前所說的,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會計是目前唯一能夠系統反映一個微觀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系統,其背后是一套嚴謹的“專業算法”。
牢牢掌握會計專業的知識以及專業的算法,才能夠看透數據背后的業務邏輯和商業邏輯,才能夠為企業的價值創造提供基礎保障。數據經濟時代微觀主體商業模式越來越復雜,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強,就越需要基于會計這種專業算法和專業判斷,整合企業內外宏微觀紛繁復雜海量數據迅速提煉出主體的商業邏輯,為價值創造決策敏捷提供有用信息。
如果你不懂會計,即使人工智能直接為你生成一套財務報表,你仍然無法看懂這些信息及其背后的商業邏輯,更談不上有效利用和創造價值。
NBD:您多次提到,大學人才培養的最高境界有兩個——能力境界和價值觀境界。您也多次談到,會計雖然是一門和數字、和邏輯打交道的學科,但也需要“人文氣質”。我們應怎樣理解這兩種境界,以及會計學的“人文氣質”?
馬永強:在能力境界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未來的人才需求變化的特點是變化快以及不確定性高,大學教育無法準備預判未來人才需求,因此,學生在結束了大學教育之后走出社會還需要繼續學習去適應各種變化,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
與此同時,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學生可以提出個性化需求與個性化定制,同時“門檻”成為關鍵,如果門檻知識過難,即使有教育資源也很難通過自學學懂學會。
我們認為,現代大學的功能定位應該是厚基礎、寬口徑、破門檻,即重視基礎知識教育、不局限于本專業知識的傳授、盡早學習有門檻的知識。只有做好這三點,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變化,有能力去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這就是我們理解的人才培養最高的“能力境界”。
會計,也需要人文氣質。我們知道,源于“權責發生制”等一系列會計原則,會計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中,有一定的靈活性和主觀判斷的空間,這就要求會計的從業者除了有專業知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主觀判斷能力與人文素養。
無獨有偶,中華人文的至圣孔子曾說,“會計當而已矣。”“當”即適當,執此念,深思慎行,從業者應不偏不倚,求學者當不急不躁。現實中但凡玩忽職守、舞弊造假乃至鋌而走險者,便是“失當”,其縱是制度之失,更是人心之淪喪、貪欲之熾熱。
格物致知與正心誠意相生而伴,科學精神與人文氣質交相輝映,才能使從業者悟人間之苦樂、興亡之更替,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兼大愛于天下,謀人生之大格局。
NBD:會計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角度,通過服務于經濟實體最終實現服務與國民經濟發展。從企業角度來看,在新的會計學發展趨勢下,企業會計工作和財務管理模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作為一名會計學專家,您是否能為企業端應對會計實務“變局”提供一些建議?
馬永強:正如之前所提到的,科技進步與技術更新極大地推動了會計信息化與智能化的進程,會計從業者的崗位職能從“以核算為主”到“信息加工”再到“信息利用”,一步一步走向更高階的能力框架要求。
在財務管理模式方面,大數據技術提供給企業海量信息來源,企業往往需要站在更宏觀的層面來做出最終的決策。在企業中,會計信息化與智能化將重構管理模式框架,尤其是財務共享、數字化經營、智能化財務等等的平臺出現,加快了財務管理模式的轉型,提升了財務管理的效率。
針對這些情況,對于企業端,個人有以下幾個建議:首先,企業應該轉變觀念,看到大勢,提升財會人員的數據分析能力;其次,應加快財務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業財融合”;重構適應基于數據決策的企業信息系統迫在眉睫;企業的治理結構與決策機制也應順應新技術的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