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9 15:37:18
說到陜西的生態名片,秦嶺當之無愧排在第一位。長久以來,陜西一直對秦嶺有著想法,那就是建成國家中央公園。
從2009年時任陜西省旅游局副局長徐明正,在全國兩會上第一次提交了相關議案,至今已有12年。
6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在北京組織召開《秦嶺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專家論證會。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長安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專家學者,一致同意《總體規劃》通過論證。
秦嶺國家公園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片來源〡長安區
巷評: 早年間,陜西“黃土滿天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實際上,黃土高原已然在由“淺綠”向“深綠”挺進,一派北國風光,而秦嶺山脈帶來的綠水青山,則賜予了這片區域明顯的南國氣質。
有觀點認為,在秦嶺設立國家公園,是對她賦予新的歷史使命,也是給她賦予一個能夠載入史冊的重要身份。
而多年來,陜西將秦嶺國家公園設立工作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將全面啟動秦嶺國家公園建設寫入“十三五”“十四五”發展規劃,相關部門亦群策群力,合力推動。
可以預見,未來“秦嶺國家公園”將成為西安的城市新名片,陜西的生態IP。
去年年底,西安5、6、9號線三線齊發,機場城際并入地鐵網,西安地鐵總里程達到245公里,首次躋身全國前十。
十四運契機之下,西安軌道交通發展提檔加速,有媒體報道,西安地鐵16號線有望開通無人駕駛地鐵線路,包括停車、進站等。技術方總經理黃毅表示,“西安地鐵16號線,未來將是我國西北首條全自動無人駕駛線路。”
根據規劃,預計2025年開通的西安地鐵8號線同樣采用無人駕駛技術,建成后將成為國內首條成環運營的無人駕駛智慧地鐵。
此外,據@西安發布 消息,西安地鐵14號線將于明天(6月29日)上午11:00投入載客,與既有機場城際貫通運營,統一為14號線。
圖片來源〡西安地鐵官網
巷評: 西安地鐵早年因為“古墓派”而爆紅于網絡,現在則更多因建設進度、便捷程度等頗受關注。
通常來看,城市人口、經濟總量與地鐵里程呈現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西安今年成功晉升GDP破萬億、人口超千萬的“雙料王”城市,對地鐵的建設需求與推進條件均大為提升,而同樣地,地鐵的加速建設,反過來也會賦能城市發展,助力人才虹吸、助推一城經濟發展。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在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修建地鐵和城市經濟發展存在良性循環的關系。“上馬地鐵,確實有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考慮,而且地鐵建設期間,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經濟的增長。”
此外,“通過修地鐵可以拉升沿線的土地價值,地鐵修到哪里,房價就隨之上漲,通過以地養鐵的模式,沿線的土地可以換來大量的土地財政收入。”
就在幾日前,在韓城市高新區孵化基地,中國長城(陜西韓城)智能制造產業基地下線和簽約儀式盛大舉行,標志著韓城市正式進軍電子信息產業。
如此重要的項目,從公司注冊到產品下線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目前,一期項目兩條生產線全面建成投產,具備年產臺式機、一體機、筆記本電腦及數碼終端產品20萬臺(套)的能力,銷售市場覆蓋華北、西北地區,年產值可達10億元。
據公開報道,該基地產品下線開啟了韓城電子信息產業從0到1的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義。
而從行業來看,全線采用中國長城自主創新技術,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控制系統,解決了國內生產線工業控制系統自主安全問題,為推動國內工業控制系統逐步走向國產化邁出了重要步伐。
圖片來源〡韓城傳媒網
巷評: 提到中國長城,不少人會覺得熟悉。其曾研發出我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型電腦、第一塊硬盤、第一臺顯示器、第一款終端ASIC芯片等。加之“網信產業技術創新的大型央企”、“國家和行業標準起草單位”、“龍頭地位”等標簽,一言以蔽之,很牛。
此次韓城能與中國長城“牽手”,想必是拿出了十足的誠意、態度,以及效率。據說雙方從2019年9月韓城主要領導上門招商、主動對接,邁出關鍵一步開始,此后多次跟進均展示出了一方主政者的“頂配”誠意,至2020年7月雙方在北京簽約,不足一年時間,有超過6次會面洽談。
而據中國長城負責人透露,韓城諸多硬實力中,最吸引中國長城的是區位優勢、原料優勢與產業基礎。
比如,其有很強的輻射帶動能力和發展潛力,能夠輻射華北、華中、華東和西南地區,鏈接山西、陜西、河南等地;再比如,韓城本身就是能源工業城市,也是陜西最大的鋼鐵生產基地。
于雙方而言,此次中國長城(陜西韓城)智能制造產業基地的下線,既是終點也是起點。黃河岸邊崛起“新長城”,也是所有關注者的共同期待。
“地上文物看陜西”似乎已是眾所周知。那么陜西的文物家底究竟有多少?
近日,省文物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可移動文物方面,陜西共有此類文物7748750件,收藏于522家國有文物收藏保管機構。在不可移動文物方面,陜西共有3項世界文化遺產(9處遺產點),27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058處文物點。
圖片來源〡攝圖網
對標全國,陜西的文物家底是怎樣的水準?以下幾點或可管中窺豹: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共有可移動文物64073178件,陜西可移動文物占比全國12.9%,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二位。
· 陜西備案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一級博物館數量還是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而每12.9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的比例,遠超全國每26.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平均水平。
· 三項世界文化遺產(9處遺產點),這個數字在全國只能算中游;在國家文物局去年公布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陜西雖然從235處增加到270處,但在全國的排名卻從第四位降到了第五位;至于遺產點,按照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數據,陜西并未進入全國前三。
困擾眾多打工人的未解之謎,大概非“平均工資”莫屬,關于它的爭論從未斷過。
近日,2020年西安市平均工資出爐,非私營單位人均年工資99315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3%;私營單位人均年工資為54507元,扣除物價因素,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6.7%。
非私營單位來看,最“賺錢”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采礦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年均收入分別為174214 元、143464 元、129654 元。
私營單位略有不同,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依舊最有“含金量”,年均收入 71634 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61696 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60005 元,依次坐穩了最能賺錢第二、第三把交椅。
巷評: 平均工資持續穩步增長,令人欣喜。無論私營單位與否,“有錢途”已是跟隨IT行業多年的一個標簽。當然也不能忽視,西安非私營單位與私營的IT員工年均收入差距超過10w,前者是后者的2.43倍。
近年來,西安針對降低私營企業用人成本、激發市場活力、紓困中小企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減輕稅費負擔、下調融資難度等,這種背景下,西安勞動力的供求狀況也會發生變化,未來私營與非私營工資差距將逐步縮小,讓能者多勞,亦可多勞多得。
又是一年畢業季,對剛走出象牙塔的學子們來說,選擇熟悉的區域扎根,還是奔赴陌生城市奮斗,是關乎未來發展的必選題。
58同城近日發布的《2021年畢業生就業居住調研報告》顯示,通過對一線及部分二線城市高校畢業生進行調研顯示,超過六成畢業生仍在求職路上。
得益于優質的資源及產業基礎,滬、深、廣成為畢業生首選工作城市TOP3。隨著新一線城市的崛起,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受歡迎程度也越來越高。
在畢業生首選工作城市中,西安排在12名,有6%的畢業生首選工作城市在西安。
畢業生擇城動向的背后,反映出城市的經濟發展、綜合實力及相關配套政策的比拼競爭,更能代表城市之間就業吸引力的強弱。
自如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10城畢業生租房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畢業生擇城考慮原因Top3中:就業機會、經濟實力、區位優勢的占比最高。
當然,選擇一座有發展前途的城市去打拼,不僅要考慮上述因素,租住環境是否“友好”同樣是重要因素。而作為職場新生,薪資剛開始起跑,租房剛性需求支出普遍與薪資掛鉤。
調研結果顯示,46.5%的畢業生房租在1001-1500元/月,30.6%的畢業生房租在1501-2000元/月,房租在4000元/月以上的占比僅0.4%。
由于房租整體水平更高,一線城市畢業生房租超過2000元的占比,超過新一線城市8.6個百分點。
2000元租金水平限制之下,合租成為畢業群體最“無奈”卻又“現實”的選擇,而新一線城市相對便宜的租金,是個相當“友好”的現實條件。
據世界品牌實驗室分析,一個區域的競爭實力,主要取決于其比較優勢,而品牌效益直接影響著地區比較優勢的形成和發展。在近日重磅發布的2021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中,陜西區域多個品牌上榜。
其中,陜汽以350.65億元的雄厚實力連續15次蟬聯榜單。事實上,汽車行業受疫情影響,同比去年入榜品牌數量明顯下降,但陜汽實現了逆勢向上,品牌價值較上年上漲55.96億元,增幅19%,品牌排名提升8位,位列第216位。
此外,得益于隆基股份的迅猛發展,隆基品牌價值及市場美譽度不斷提升,以313.9億元位列榜單第252名。同時上榜的還有西鳳和航發動力,品牌價值分別為221.87億元、152.68億元。
當地時間6月24日, “天美生物”正式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BON。上市首日開盤每股報6.3元,較發行價上漲26%,隨后股價一路走高,最高漲幅達110%。截至收盤,該公司每股股價報7.2元,漲幅44%。
這家漂洋過海抵達資本市場的企業,實則在2006年創立于西安高新區,注冊資金2800萬元。曾于2016年掛牌新三板,并于2019年退市。公司在功能性食品、個人護理等領域提供植物活性成分及復方產品解決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陜西歷史上雖然出現多支中概股,但2010年以來卻無新的企業赴美IPO,“沉寂10年”后,天美生物上市,或許也是陜西提升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的積極信號。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