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05 18:34:52
◎梅德文認為,當前中國區域碳交易試點的價格尚未反映真實的碳排放綜合社會成本或者邊際減排成本,可能無法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發現市場價格的基礎功能。
◎梅德文表示,減排承諾是碳排放配額定價的基礎,當前的碳價還無法起到約束碳排放和激勵節碳的作用,同時碳價低于排放成本也會影響企業減碳的積極性,不能有效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突破和創新。
◎梅德文認為,根據要素價格趨同理論或者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預計未來國內的碳價會與國外大致趨同,到2050年前后,全球的碳交易市場有望形成一體化。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李明明 每經編輯 陳旭
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在即。
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宣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將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配額的集中統一交易。
全國碳市場啟動對碳達峰碳中和將起到什么樣的促進作用,與之前的碳交易試點相比,交易規則、制度設計等會有哪些變化,對于碳價又有哪些影響?
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近日對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進行了專訪。
NBD: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后,對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會有哪些利好?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 每經實習記者 李明明 攝
梅德文: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計劃在2030年碳達峰后,只經過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碳中和,任務非常艱巨,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這些挑戰分別體現在宏觀經濟、能源和金融三個方面。
宏觀經濟方面,美國、日本的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峰值均出現在人均GDP超過3.5萬美元之后,而我國人均GDP2019年剛超過1萬美元,按GDP年均增長5%~6%來推算,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時,我國人均GDP可能剛達到2萬美元。
能源方面,“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客觀上也導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家。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金融方面,中國金融機構以間接融資即銀行業為主,而且主要的金融資產與化石能源資產密切相關,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國的金融效率也有待提升。
雖然挑戰巨大,但碳中和也將為中國帶來發展機遇。
在以風、光等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世界最大的風、光等新能源生產體系;在綠色金融和碳市場領域,中國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綠色信貸市場。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中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約13萬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在2020年底已超過8000億元,居世界第二。
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即將開啟的全國電力碳交易市場年配額近40億噸,居世界首位。
全國性碳市場啟動,有利于中國的碳市場發展成為具有有效性、流動性、穩定性的市場,同時也是具備廣度、深度與彈性的市場,能低成本、高效率地促進碳中和。
碳市場制度可能是破解中國發展與減碳兩難矛盾,促進中國能源、產業和金融結構調整的有效工具。
借助市場的力量推動碳中和,能夠低成本高效率地提升經濟效能、能源效率和資金效率。一方面,通過碳市場的激勵機制,能鼓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的發展,解決減排的正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碳市場的約束機制,抑制化石能源產業,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問題。全國碳市場通過市場機制,有助于發現碳減排的減排成本和綜合社會性成本。
NBD:從近年來的相關試點到全國性的碳排放市場,其交易規則、機制設計和方式會有哪些改變?
梅德文: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相比碳排放試點在規模上實現了擴大化。目前全國二氧化碳排放超過26000噸當量以上的電力企業,都要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而原來的區域交易試點還繼續運行。
但是,全國碳市場初期還只是一個現貨交易市場,不是金融產品市場。而歐洲和美國的碳市場都是期現并行的,即開展碳交易時,期貨與現貨差不多同時啟動。
中金公司研究團隊預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的綠色投資總需求約為139萬億元,這樣大規模的投資需要碳市場充分發揮激勵機制、引導功能、穩定預期等來實現。
這就意味著碳市場需要提供足夠豐富的多層次產品,不僅包括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而且包括更多的其他衍生品交易,提供期權、掉期、遠期、期貨等交易類產品以及其他與金融產品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服務,如抵質押、資產證券化、擔保、再融資等融資類產品,以幫助履約企業以及投資者實現跨期貼現、套期保值、合理套利與風險管理。多元化市場主體和多樣化產品的土壤,也是實現碳市場國際化的前提。
NBD:從試點的實際情況看,參與碳交易后,對企業發展帶來了哪些影響?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主要受什么影響?
梅德文:首先碳排放權過去是沒有成本、價格等商品屬性的,現在二氧化碳排放從某種程度上已經變成一個生產要素,從觀念意識上讓企業認識到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是要支付額外成本的。
未來商品市場會有一個綠色消費的倒逼機制,以及全產業鏈碳中和的要求,如果是高碳產品,就可能會在市場中受到影響。所以我們認為,在未來的中國,中小企業可能也會考慮進入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碳交易市場通過一系列機制設計來激勵風、光等新能源的收益,增加化石能源企業的成本。風、光等新能源的企業,可以把風、光的減排效應開發成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到碳市場進行交易,以增加企業收益。
控排企業也可以通過一系列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工藝創新、設備創新等提高能效。碳市場總量控制目標有利于企業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形成穩定的減排預期。
在碳交易機制下,碳資產具有明確的市場價值,為碳資產作為質押物或抵押物發揮擔保增信功能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碳排放權作為企業權利的具體化表現。
碳市場給企業提供了除債權和股權外的第三類融資方式,就是碳信用綠色信用融資,或者說排放權融資。這不但能有效拓寬企業綠色融資渠道,更能破解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難題,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轉型發展。
NBD:碳交易市場啟動,對于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尤其作為碳排放大戶的電力行業調整,會帶來什么樣的積極意義?
梅德文:作為碳排放大戶,電力行業無疑是碳交易市場的重要主體,碳市場可以從供給和消費端促進電力行業脫碳。
在能源供給上,要促進擴大新能源比重,約束化石能源比重。2020年中國風電、光伏新能源裝機總量分別是2.81億、2.53億千瓦,合計5.34億千瓦,而按照規劃,我國風、光裝機總量2030年要達到12億千瓦。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具備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包括上游硅片、中游電池板與下游發電站。
在能源傳輸側,中國“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電網技術成熟,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
能源消費方面,我國正加速電能替代,提升電氣化率。當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與儲能產業發展迅速,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累計銷售550萬輛。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團隊分析,美國、歐盟、日本等在碳達峰時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分別是845、423、575輛,中國到2019年是173輛,新能源汽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電池方面,中國鋰離子電池產量世界第一,根據萊特定律,隨著電動車銷量增加,電池價格會進一步下降,從而帶動儲能成本下降和新能源汽車的繼續增加。
圖片來源:新華社
隨著全國碳市場發展,會促進未來電力系統逐漸以新能源為主體,通過建立有利于清潔能源優先消納的交易機制,促進清潔電能普及利用,推動電力企業的低碳發展。而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也將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形成帶來新契機。
NBD:您認為現在的碳價可以反映真實的碳市場價格嗎?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后,您對未來碳價有什么預期?
梅德文:過去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連續7個履約期平均價格是23.5元/噸,1度煤電大約排放0.838千克二氧化碳,即相當于每度電的碳成本僅為0.02元左右。
根據最新的數據,而美國碳排放的綜合社會成本是51美元/噸,歐盟碳市場(EU-ETS)的碳排放權配額(EUA)價格目前已經達到56歐元/噸。
一般而言,決定碳排放權價格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二是碳配額的松緊。
當前中國區域碳交易試點的價格尚未反映真實的碳排放綜合社會成本或者邊際減排成本,可能無法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發現市場價格的基礎功能。當然,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有發展經濟、保護民生的壓力,碳價格過高也會影響民生和發展。
減排承諾是碳排放配額定價的基礎,當前的碳價還無法起到約束碳排放和激勵節碳的作用,同時碳價低于排放成本也會影響企業減碳的積極性,不能有效促進企業節能減排技術突破和創新。
一個完善的碳市場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絕對總量減排;二是配額分配方式需要涵蓋免費分配與有償拍賣分配,而免費過多將導致控排企業對價格不敏感;三是有效的定價機制。
有效的市場定價機制取決于市場主體是否多元化,因為不同類型市場主體的風險偏好、預期、信息來源不同,這樣才能形成相對公允的價格。同時,市場規模要足夠大,兼顧持續性、有序性、成熟性和穩健性。
碳市場是國際化市場,因為全世界任何國家排放二氧化碳對地球影響都是一樣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參與到碳中和等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
根據要素價格趨同理論或者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我們預計未來國內的碳價會與國外大致趨同,到2050年前后,全球的碳交易市場有望形成一體化。
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從7個試點碳交易市場的行情走勢來看,北京配額成交均價最高,達55元/噸。您覺得在碳價上北京領先的先進經驗都有哪些?
梅德文:北京碳市場價格領先是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積極努力創新共同作用的。
北京綠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在十幾年的實踐中,我們通過碳交易和綠色金融積極為環境權益定價,為低碳發展賦能。
北京市推行嚴格從緊的配額發放,加大核查力度,并在政策執行上貫徹始終,主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北京碳市場政策法規體系完整。北京市通過地方立法確立了碳排放總量控制、配額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碳排放報告和第三方核查等基本制度,構建覆蓋碳市場閉環運行全過程的制度政策體系。尤其是北京碳市場的公開市場操作辦法,給了碳價格穩定的預期。價格過高就加大投放,價格過低就開展回購。
二是碳排放數據基礎扎實。圍繞碳排放數據實行了第三方核查機構和核查員的雙備案制度,對碳排放報告實行第三方核查、專家評審、“第四方”核查機構交叉抽查,保障碳排放數據質量,并根據很多行業的先進排放值來量化排放指標。
三是配額分配科學有效。對重點排放單位的既有設施,確定不同行業各年度的控排系數,實現既有設施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對于新增設施,以國內外先進標準核定新增設施配額。參考國內外各行業先進碳排放水平,發布93個細分行業碳排放強度先進值,強化新增設施排放的約束力。
兩種分配方法的結合,避免了經濟下行時按照歷史排放分配方法的配額過剩問題。
此外,我們還積極推動成立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眾所周知,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每年資金缺口較大,亟須制定更多激勵政策,包括氣候股權投資在內的綠色股權融資政策等。
我們目前正聯合有關機構積極推出氣候股權投資基金,培育和推廣碳中和商業模式和適用技術,以有效促進改善當前減排項目資金支持不足的局面,也將在資本市場形成一定的引領作用。
2020年9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方案提出,支持設立全國自愿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北京綠色交易所未來要對標國際領先的碳市場,積極發展自愿減排交易、探索綠色資產跨境轉讓,同時借鑒國際碳市場中碳衍生品等成熟的經驗,積極開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
NBD: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對于進一步規范碳交易市場,順利完成碳中和目標,您有什么建議?
梅德文:如何讓碳交易市場發揮定價功能、反映邊際減排成本、反映其外部性成本或者說是綜合社會成本,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極其重要的問題。
比較中外碳市場,分析中國碳試點7年的歷史和經驗,中國碳市場可能需要九個轉向:
一是減排總量控制。從目前比較軟約束的減排轉向更強力度的硬約束減排或者說總量減排。
二是碳核算核查方法。從碳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轉向適時增加以CEMS(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在線監測為代表的直接測量法,以達到可比性強、準確性高、實用度高的目的。預計中國碳市場2025年將建成碳監測評估體系。
三是市場主體。從控排企業為主體轉向控排企業、非控排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個人并重的多元化市場主體。
四是產品。從現貨為主轉向現貨、期貨、衍生品并重。
五是配額分配方式。從基本上免費分配轉向“免費+有償”分配。
六是重點控排行業。從八大行業轉向達到一定排放標準的排放設施。
七是金融機構。從代理開戶結算中間服務轉向交易做市商等主動管理行為。
八是中介服務機構。從提供咨詢、監測等服務轉向更加專業化的碳中和服務等主動行為。
九是市場格局。從一個行業到多個行業,從區域到全國,從國內為主到對接國際市場、最終走向國際。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