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09 16:51:00
◎將調整用地結構,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年度居住用地供應量原則上不低于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30%。
◎在保障總體用地結構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規模和比例,確保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以上。
每經記者 甄素靜 每經編輯 魏文藝
進入7月份,深圳連續發布針對住宅市場的重磅文件。7月7日,深圳市住建局發布《深圳市住房發展2021年度實施計劃》;今日(7月9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應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日發布的意見稿從居住空間保障目標、優化結構布局、提高開發強度、擴大租賃住房用地供給等14條具體措施來解決深圳住房問題。其中包括年度居住用地供應量原則上不低于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30%;在租賃住房和公共住房方面,將在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單列租賃住房用地等。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分析認為,意見稿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要求最大限度爭取從各種的用地、最大限度的騰挪空間為住宅用地補充,來調整過去長期經濟類用地和居住類用地的失衡狀態。
深圳城市景觀 攝圖網
對于未來深圳居住空間保障目標,意見稿指出,在保障總體用地結構均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居住和公共設施用地規模和比例,確保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以上;年度居住用地供應量原則上不低于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30%。
相較與居住用地,此前深圳用地結構更側重商服用地。本次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將調整用地結構,提高居住用地比例,特別是適當提高都市核心區及各綜合性服務中心地區居住用地比例。在保障產業空間量質齊升的前提下,推進二三產業用地混合利用,增加住房及公共配套設施供給,加快促進產城融合。
而對于已批的居住用地開發方面,意見稿指出,將提高開發強度,鼓勵在已建、在建及已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的軌道站點500米范圍內實施以居住為主的綜合開發。位于密度二、三區的新供應商品住房和公共住房建設項目,容積率可按密度一區居住用地容積率上限執行。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截圖
在高層建筑建設方面,意見稿提出,要合理確定住宅建筑高度,控制規劃建設超高層住宅建筑。對于居住用地原則上應為單一用地性質,確因滿足商業功能回遷需求,地塊內商業功能建筑面積達到《深圳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混合用地標準的,用地性質方可規劃為居住、商業混合用地(R+C或C+R)。
宋丁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意見稿系統地規劃了未來五年供地計劃規模,從十四條分析來看,文件力度還是很大的,包括要求宅地供應不低于30%,這是以前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政策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要求最大限度爭取從各種的用地、最大限度的騰挪空間為住宅用地補充,來調整過去長期經濟類用地和居住類用地的失衡狀態。
除加大凈地供應外,在存量盤活方面,意見稿提出,要加快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大綜合整治分區之外的城中村改造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見稿提及,除落實法定圖則要求及教育設施等必要的公共利益用地外,城中村改造項目原則上不再無償移交其他類型用地。
鼓勵符合條件的舊住宅區成片統籌改造,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的原則,允許在新增居住建筑面積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商品住房,在政府負責完成搬遷安置談判、規劃編制等前期工作后,公開掛牌選擇市場主體。
意見稿還提出探索企事業單位持有的自有住房,建成后補繳地價,轉為公共住房或市場商品住房的調整住房結構途徑。
在租賃住房和公共住房方面,將在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單列租賃住房用地,創新租賃住房用地供應和競拍模式,通過單獨供地或者“競全年期自持的租賃商品住房面積”等方式增加租賃住房供給;加大新增用地保障力度,加快建立整備先行、規劃預調、供應高效、滾動推進的居住用地供給機制,保障新增居住用地供給。
對于該方案的執行力度和方式,意見稿指出,將建立居住用地供應目標責任制,定期對各區、各部門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督促各區各部門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實落細。
具體到各部門落實情況,分工為市規劃和自然資源部門應做好居住用地的規劃統籌、用地供應等工作,市住房建設部門應統籌做好房地產市場管理、住房建設和舊住宅區改造各項工作。各區政府作為居住用地供應的責任主體,應加強工作組織協調,按照計劃做好轄區居住用地整備、供應等工作。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次政策在供地結構上給予了各類支持,從此類規定可以看出,供地的增加,實際上也有其他各類配套的增加,所以不是簡單的土地數量的增加,是從居住者“房住不炒、住有宜居”的角度出發,積極補短板,真正解決了購房租房的各類顧慮。對于相關房企來說,拿地的時候也需要注意此類結構的變化,真正導入教育等相關配套。
(鎂刻地產原創,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