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全面限制學科類培訓背后 凸顯投資“集體非理性”現象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27 15:03:44

每經特約評論員 班妮(洪泰基金董事總經理)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全面限制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過度發展。受此影響,新東方、好未來等教育公司股價遭受重挫。

實際上,這不是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產業及相關投資的第一次限制:2018年8月10日,司法部在網站上發布教育部提請國務院審議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民促法送審稿》),規范投資發展K12民辦學校;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規范過度投資發展學前教育。這些國家級政策措施的出臺,說明教育領域過度投資現象已持續數年。

筆者注意到,每一次政策的出臺,都因為限制教育資產資本化而引發過相關領域的資產(學校或教育機構)估值大幅下跌、投資減少。《民促法送審稿》出臺,使得K12學校的興建和收購熱度降低,改革學前教育的意見出臺,使得原本在市場上大熱的幼兒園資產迅速變得幾乎無人問津。而這兩年K12學科類培訓的持續過熱,正是之前這些教育資產限制政策后的直接后果——資本又涌向了當時尚未受到限制的、最具賺錢效應的K12學科類培訓。

猿輔導估值155億美元,2020年一年融資超過35億美元;作業幫估值110億美元,2020年最后一輪融資金額16億美元。其他K12培訓機構也都紛紛在市場上加速融資,目標都是上市。融了這么多錢,怎么花?于是出現了鋪天蓋地的教育機構廣告,家長和孩子被教育機構營銷綁架。再加上國家放開人口政策,社會輿論之下,新一輪更嚴格的教育機構限制政策就成為必然。

查理芒格說過:“每個機構投資者最害怕的事就是它的投資實踐和大家的不同,這是很可悲的。”所有的投資機構都涌入教育產業,充分體現了投資領域的“集體非理性”現象。而這決不是教育一個單獨領域特有的現象,過去多少行業都出現過類似情況——例如各地過度投資建設商場、購物中心,導致今天很多購物中心冷清、招租不滿。

事實證明市場不總是有效的,完全市場化的投資并不能實現理性投資,反而會造成資源大量浪費。

近年來,教育領域、消費領域、互聯網領域,甚至科技和醫療領域都出現了投資過熱現象,資本的過度競爭已經造成企業偏離商業本質的無序擴張。因此,今天的一切都是經濟規律的必然,當市場的有效性喪失,“看得見的手”(政府)必然要發揮其干預作用,才能防止資源浪費以及對國民經濟的可能傷害。而教育作為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必然是首先被規范的領域之一。

從投資初衷來看,機構投資教育領域本應是為了實現教育平等和普惠教育助力的,在線教育的發展也確實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減少了教育不平等現象,科技手段的進步讓教育平等的理念能夠有效落地,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教育領域的適度投資已經演變成了投機泡沫,很多投資機構選擇企業完全不看其教育的本質,而是只盯著營銷的效果(ROI多高、LTV多長),幾乎沒什么人提及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健康成長。

“雙減”意見政策出臺后,新東方和好未來的股價變化受到廣泛關注。其實,這兩家發展了多年的中國頭部教育機構也是這場教育產業泡沫的受害者。它們被資本涌入后的市場亂象裹挾著,身不由己加入了在線教育大戰。

經濟生活中是存在著美德效應和惡行效應的。資本投資教育的目的最后演變成了上市套利,而不是推動教育產業發展,甚至為了提高上市估值盲目拉高估值、過度投放廣告,造成了社會負擔,最終引發了政策出臺,這些培訓機構也無法實現上市,資本的目的落空——這是索羅斯反身性理論的又一次完美詮釋。

接下來,如果投資機構把之前的投資策略繼續運用到目前尚未被嚴格限制的素質教育、職業教育領域,可以預見:限制政策將重演,資本也無法獲利。實際上,不僅僅是教育產業,其他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投資均是如此,經濟規律將一如既往地發揮作用。投資機構如不能意識到這點,投資行業的整頓和洗牌也會很快發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