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27 20:15:54
每經記者 任鋼 每經編輯 賀娟娟
定增消息發出來近一年后,西安飲食(000721.SZ)的投資者們卻等來了陜西糧農集團(以下簡稱陜西糧農)“不玩了”的消息。
7月22日,西安飲食發布修訂后的定增預案,募資對象只有自己的控股股東西安旅游集團(以下簡稱西旅集團),募資金額也縮水一半。
與一年前的定增方案相比,陜西糧農完全退出了。
去年8月末,西安飲食首次披露定增預案,擬以4.06元/股的價格向西旅集團和陜西糧農發行股份,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6.08億元。
其中,陜西糧農將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認購不低于7485.8萬股,即3.04億元。西安飲食董事長靳文平也曾向媒體表示,公司與戰略投資者陜西糧農將展開多方面的深度合作。
然而,11個月過去,被投資者多次催問的戰投定增卻黃了,西安飲食只能向西旅集團募集那剩下的3.04億元。
大約10個月前,西安飲食董事長靳文平接受《證券日報》采訪。
他向記者表示,“陜西糧農集團將充分調動各方優質產業資源,升級改造西安飲食原材料供應鏈,優化西安飲食供應鏈結構,同時,陜西糧農集團可以利用自身資源,為西安飲食提供新產品研發相關的資訊信息和生產技術,協助西安飲食內生或外延的方式拓展新產品。”
那時,西安飲食剛剛與陜西糧農簽下戰略合作,陜西糧農將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西安飲食的定增計劃,如果完成認購,陜西糧農預計將持有西安飲食11.54%的股份,躋身第二大股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陜西糧農是在整合六戶省屬國有糧農企業基礎上組建的省屬國有糧農企業,主要從事省級儲備糧管理、糧油貿易、糧油食品加工、特色農業開發、農副產品營銷和產業金融服務等業務。
公告中,西安飲食認為,此舉有助于公司治理結構和股東結構的優化。同時,公司能夠獲取更為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并積極探索研發農副產品創新加工等業務,有助于推動公司“餐飲主業和食品工業兩輪驅動”發展戰略的落地,有助于公司加強研發創新能力和產業升級。
而陜西糧農也表態稱,擬長期持有西安飲食股票,并承諾所認購的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18個月內不得轉讓。
資本支持加上下游聯動本是一次被外界廣泛看好的合作,網絡上投資者也多次催問合作進展。
只是如今快一年過去,投資者卻等來了合作終止的消息。
圖片來源:西安飲食公告截圖
7 月 21 日,西安飲食與陜西糧農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之終止協議》。關于原因,次日的公告中,西安飲食只說,鑒于目前資本市場環境變化,并綜合考慮公司實際情況、發展規劃等諸多因素,決定調整2020 年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并與陜西糧農簽署了終止協議。
陜西糧農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終止原因是“監管部門沒有批準。”但具體卡在哪個環節,對方并沒有詳說。
記者也電詢了西安飲食董辦,關于合作終止,一位工作人員稱,“沒什么原因。”
重新調整后的預案,募資對象只有西安飲食的控股股東西旅集團,募資金額也沒了陜西糧農那部分,只有3.04億元。
但定增的募投項目并沒有改變,仍然是老字號振興拓展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如今錢少了,計劃還能完成嗎?
具體來看,去年的預案中,老字號振興拓展項目投資總額和擬投入募資金額都是3.65億元,補充流動資金情況相同,需2.43億元。也就是說,在定增順利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不用自己籌錢,就能完成募投項目。
但在陜西糧農退出后,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金額變成了3.65億和1.29億,擬投入募資金額為1.75億元和1.29億元。
老字號振興拓展項目投資總額并沒有減少,那也就意味著不足的部分將需要西安飲食自己籌集資金補上,這個缺口大概有1.9億元。
這對于去年依靠各類政府補助、稅收優惠減免以及盤活低效資產等,才實現了900萬元歸母凈利的西安飲食來說,并不是個小數目。
近五年西安飲食歸母凈利潤
此外,西安飲食的負債率也在不斷走高。根據預案披露,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及2021 年3月末,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合并口徑)分別為47.35%、43.78%、49.89%及56.90%。截至2021年3月末,公司流動負債余額約5.3億元,其中短期借款2.4億元、應付賬款約1.2億元、其他應付款 6018.21 萬元。
1.9億元該如何補齊?
兩次預案中,“老字號”振興拓展項目都是擬對外拓展41個新網點,并對9個原有網點進行環境提升改造。新網點項目建設期限為2021年至2023年,分三年逐批建設;原有網點提升改造項目建設期限為2020年至2022年,分三年逐批提升改造。
7月26日中午,記者走訪了鐘樓同盛祥、德發長、清雅齋、東亞飯店、西安飯莊等西安飲食旗下老字號門店。
圖片來源: 每經記者 任鋼 攝
西安飲食在預案中表示,本次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前,公司可根據項目的實際需求,以自籌資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資金到位后予以置換。
按照上述計劃以及根據媒體報道,募投項目已經開始進行了,但新的定增方案仍需深交所重新審核,具體結果還未可知。
關于定增及募投項目的具體問題,上述西安飲食董辦工作人員表示要請示董秘,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對方回復。
戰投不跟,錢也沒到,但項目還是要推進,老字號振興對西安飲食為何如此重要?
西安飲食是1956年成立的國有商業企業西安市飲食公司,后經多次改組,于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是全國首家上市的餐飲企業,比全聚德上市早10年。2019年,通過無償劃轉,西安飲食實控人由西安市國資委變更為曲江管委會。
目前,西安飲食以餐飲服務和食品工業為兩大支柱產業。擁有西安飯莊、同盛祥飯莊、老孫家飯莊、德發長酒店、西安烤鴨店、春發生飯店等20家分公司、17家子公司,諸多家經營網點,且多為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店和“中華老字號”。
7月26日中午,記者走訪了鐘樓同盛祥、德發長、清雅齋、東亞飯店、西安飯莊等西安飲食旗下老字號門店。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任鋼 攝
2013年后,由于限制三公消費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國內高端餐飲受到較大沖擊。也是從2013年開始,西安飲食連續8年扣非凈利潤為負,依賴政府補助與出售資產才能勉強“保殼”。
7月12日,西安飲食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6800萬元~5600萬元。要知道,去年同期因為疫情影響,西安飲食才虧損6997.99萬元,今年的情況并沒有好太多。
這些年,西安飲食也曾尋求外部合作以打破困局,比如收購走大眾化路線的餐飲公司嘉和一品,但收購在證監會通過的情況下卻突然終止;西安飲食還宣布過與迪歐咖啡的合作計劃,之后卻沒了下文。
因為大雨,西安飯莊有食客滯留,需要等位,但如德發長、同盛祥、清雅齋等門店均不需等位。圖為西安飯莊有顧客在等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任鋼 攝
對現在的西安飲食來說,手里最好的牌就剩這些老字號。
定增預案中,西安飲食列舉了種種當前的利好背景。如2017年商務部、證監會等16部門《關于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2020 年《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等,均提出對于老字號的支持。
西安市層面包括曲江管委會近些年也拿出了“真金白銀”支持老字號企業發展,如稅收減免、裝修補貼等。
西安飲食也說,借助著疫情后消費復蘇的機遇以及“十四運會”所帶來消費增量的東風,西安飲食將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及時布局、加大投資,實現老字號品牌網點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的雙提升,從而產生集群規模效應,提高公司現有老字號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價值。
但擴大規模,加大投資會是西安飲食擺脫困局的方法嗎?
創領家平臺創始人韓亮認為,擴大規模爭取效益其實是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如果有競爭力優勢,擴大規模就是擴大‘戰場’和利益。但如果僅僅擴大了規模,而核心競爭力如服務、品質沒有與時俱進,那么擴張就會是負擔。”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碑林區互助路上的西安市飲食公司家屬院,見到了已經退休10年的老劉,他在西安某國有飯店工作了一輩子,爺爺、父親也都在餐飲行業。
對于西安這些老字號的興衰,老劉很有感觸,“現在就是價格貴一點、修得好一點,比原來差得遠了,又貴又難吃。”
西安市飲食公司家屬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任鋼 攝
在老劉看來,衰落的原因,一是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涌現,但更主要的是機制體制問題,“當經理那必須是這方面的行家,會抓、會管理,啥都不懂在那上班光擺架子不行,外行不能領導內行。”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西安飲食跟全聚德存在的問題是一樣的,在體制機制相對比較老化、僵化的情況下,它的組織架構已經不能夠匹配與滿足企業在新時代的需求和訴求,簡單說就是不能滿足重度消費人群的需求。
“當它的體制機制不能適應需求,它后續一系列創新升級迭代動作,都不能落地。中國餐飲行業進入爆發期,它不僅沒有享受到行業的發展紅利,舊的機制體制反而拖了后腿,致使西安飲食進入年年(主業)虧損的困境。”朱丹蓬表示。
近幾年,西安飲食也把這些老字號開在了人氣頗旺的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任鋼 攝
事實上,近些年西安飲食也確實在努力。西安飲食董事長靳文平曾向媒體表示,“老字號餐飲企業要順應時代變化做好優質產品,注重科技、機制創新和資本賦能。”包括通過與開發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提早布局商業綜合體,進軍社區布局網點,讓老字號走進百姓生活。
但在朱丹蓬看來,用人方面才是關鍵,包括團隊的年輕化、專業化。“北方很多企業存在論資排輩的情況,但是一些年紀大的人排到了,他能有什么新的思路來做呢?”
韓亮也提到了人才管理問題,“很多餐飲企業或者完全市場化競爭的國企和老字號,敗就敗在管理上。國企管理需要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進行平衡,進行模式創新,提高管理效率。”
老劉說得更通俗一些,“起牌子不容易,那么多家,就你獨樹一幟起來了,說明你有獨到的管理、技術。這個牌子,人家創的,人家珍惜,不是咱創的,咱不會珍惜,還是要內行領導。”
注:文中老劉為化名
實習生陳香汝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