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1 14:23:36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雖然名字當中有應急二字,但華鐵應急的應急能力讓公眾大失所望。
在被億邦國際董事長胡東實名舉報“職務侵占”“掏空資產”“財務造假”之后,華鐵應急連夜召開發布會,痛陳胡東“導致公司股票大幅下跌,給公司及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認為對方“涉嫌構成尋釁滋事罪”,并已向公安報案。但這種緊急應對措施并未能挽救局面。
8月10日,華鐵應急股價再度一字跌停,13萬手跌停板封單以及0.39%的超低成交量,預示著這輪下跌還遠未到終點。
對投資者來說,繼續跌停并不意外,因為這場看似隆重的發布會并未解決市場最為關切的幾個核心問題。比如4000多枚、價值10多億元的比特幣,究竟是不是在華鐵應急實控人胡丹鋒妻子名下?8萬臺礦機的訂單,華鐵應急方面采購2.4萬臺后,為何另外5.6萬臺落到了第三方公司名下,這種安排是如何達成的?
華鐵應急聲稱“億邦國際舉報胡丹鋒及其配偶侵占上市公司財務嚴重不符合事實,我們都有第三方機構來證明”,證明的證據在哪里?更讓與會媒體意外的是,整個發布會都只有華鐵應急方面的單方面“通告”,沒有任何提問環節,而這容易被外界解讀為“不敢放開提問”。
筆者注意到,這些避重就輕的做法,其實在華鐵應急之前的公告中就有所體現,比如其表示,“被凍結資產總額占公司凈資產比例為0.99%,不會對公司日常經營產生重大影響”,但資產減值損失直接影響的是利潤表而非資產負債表,3300萬元的資產減值損失已相當于2020年凈利潤的10%左右,影響并不算小,如果算上子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影響還會進一步擴大;“上市公司對子公司只承擔有限責任”“實控人兜底損失”等說法,只能提供極為有限的安撫效果,因為華鐵應急一旦敗訴,也就意味著億邦國際的指控全部或部分成立,而“掏空資產”“職務侵占”“財務造假”都是極為致命的問題,可能直接影響其上市地位,這遠比訴訟所產生的財務損失要嚴重。
同樣作為上市公司,億邦國際之所以要死磕華鐵應急,是因為這筆款項對其至關重要,甚至是性命攸關。
Wind數據顯示,2018~2020年,億邦國際的營收從22億元左右,一路下滑至1.24億元,3年累計凈虧損超過5.8億元。如今,對方來勢洶洶,擺出了搏命的架勢,華鐵應急卻未能拿出同樣決絕的勇氣和誠意,對他人指控給予強有力的反擊,士氣先輸,股東們自然難有信心和底氣,而信心崩塌的結果就是股價崩盤。
應對危機是企業的必修課,開誠布公是回擊質疑最好的武器。5.6萬臺礦機究竟在誰手里仍有待查明,但作為事件的核心,面對股價斷崖式下跌的事實,華鐵應急的正確做法是應披露盡披露,詳細、完整地呈現整個事件的始末;同時針對對方指控,拿出強有力的證據加以反駁,而不是自說自話,尤其是對于華鐵應急這類之前因為信披問題收到警示函的企業,更應當愛惜羽毛,不給市場留下疑點——須知,假的真不了,在證券監管“零容忍”的大背景下,帶著僥幸心理瞞天過海這條路不可能走得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