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1 11:04:10
◎隨著一紙設立預披露消息發布,國民養老保險超豪華股東陣容曝光。公告信息顯示,國民養老保險注冊資本111.5億元,注冊地為北京市西城區,發起股東共有17家,包括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若籌建成功,其將成首家主要由銀行系資本發起設立的養老保險公司。
每經記者 袁園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廖丹
自3月份起,市場上便流傳著擬設立國民養老保險公司(以下簡稱“國民養老保險”)的消息,如今該消息終于得到了證實。
在國民養老保險的17家發起人股東中,不僅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領銜的10家主要銀行理財子公司,國務院旗下的國新資本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國資委旗下的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也有參與,注冊資本金高達111.5億元,業內罕見。以9家現存養老保險公司來看,平均注冊資本金約為35億元。
若籌建成功,其將成首家主要由銀行系資本發起設立的養老保險公司。國民養老保險來了,會否與與現存養老保險公司乃至其他壽險公司形成競爭關系?
一位不具名券商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業務包括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及各類保險及兼業代理業務為主,目前尚在擬設階段,后期或將配合三支柱落地情況進行具體業務和產品推動,有可能與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險業務上,尤其是第三支柱稅延養老險方面有直接競爭。具體仍將等待政策落地情況。”
平安證券分析師表示:“盡管國民養老或將對其他險企產生一定競爭,但也有望在業務創新、渠道潛力等方面盤活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賬戶,加速產業發展、助力模式創新。”
隨著一紙設立預披露消息發布,國民養老保險超豪華股東陣容曝光。公告信息顯示,國民養老保險注冊資本111.5億元,注冊地為北京市西城區,發起股東共有17家,包括10家銀行理財子公司、2家券商系投資公司、1家險資,以及數家不同背景的私募投資公司。
從股東構成來看,銀行旗下的理財子公司是國民養老保險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合計持股近七成。其中,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和交銀理財,與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國新資本一道,以8.97%的持股比例并列公司第一大股東。中郵理財以5.83%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二大股東。
銀行理財為何能成為主導?對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第三支柱的重要任務是把目前居民和家庭占比很高的短期儲蓄轉化為長期養老資產,該公司依托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股東優勢,充分利用銀行具有的客戶資源、賬戶管理、渠道布局、品牌信譽等優勢,有助于迅速推廣普及第三支柱。
在其看來,從該公司的股東構成看,許多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股東,參與公司籌建,從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它們未來還可以發行養老理財產品,直接參與第三支柱建設。
作為國民養老保險的并列第一大股東,20日,交銀理財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銀行理財公司參與國民養老公司設立,有利于充分發揮股東方均衡、多元、互補的優勢;有利于該公司規范化治理和穩健經營;有利于搭建開放性經營平臺;有利于在養老保險產品銷售模式優化、數字化經營、投資管理質量和風險控制方面提供有效支持,從而實現良好的協同業務,助力新公司穩健發展。
“交銀理財積累了多年養老金融產品研發與管理經驗,在資管領域具有廣泛的客戶資源。”該人士如此表示。據悉,銀行養老理財產品發展已近十年,市場規模已逾千億元。截至2020年底,24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可依托母行資源,發展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
此前,中信證券在7月23日的一則港交所公告中稱,子公司中信證券投資參與設立這家公司的理由為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相關部署,并表示對于該集團長遠布局并持續服務于中國養老保險市場、惠及廣大投資人具有比較好的社會效應。中信證券以2.69%的持股比例,與華夏理財并列為公司第四大股東。
而作為主營保險業務的險資,在國民養老保險的股權占比卻不多,唯一一家險企泰康人壽投資額為2億元,持股數量擬為2億股,持股比例擬為1.79%,與中金浦成投資有限公司并列最末。
目前,國內已有9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分別是平安養老、太平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人保養老、新華養老,以及今年開業的合資公司恒安標準養老保險。
從注冊資本金看,現存的9家養老保險公司中,最高的是新華養老,為50億元,平均注冊資本金約為35億元。而國民養老注冊資本高達111.5億元,業內罕見。
國民養老保險的主營業務包括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養老保障為目的的人民幣、外幣資金;團體養老保險及年金業務;個人養老保險及年金業務;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意外傷害保險業務;團體人壽保險業務;團體長期健康保險業務;個人長期健康保險業務;上述保險業務的再保險業務;國家法律、法規允許的保險資金運用業務;與上述業務有關的咨詢服務業務;保險兼業代理等。
與國內9家養老險公司的經營范圍進行對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國民養老保險屬于最為廣泛的一家,且經營范圍位列第一項的“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作為國民養老保險的獨有業務。截至目前,該項業務具體何指還有待明確。
平安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認為,與其他養老保險公司相比,國民養老的經營范圍擬涉及兩大新增領域:一是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監管層面目前暫無更多公開信息提及,但已為健全養老金體系的方式方法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二是保險兼業代理,國民養老背靠數十家具備渠道優勢的銀行系股東,這一新增業務范圍或將為其與銀行的合作打開通道。
那么,國民養老保險是否會與現存養老保險公司乃至其他壽險公司形成競爭關系?
一位不具名券商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業務包括商業養老計劃管理業務及各類保險及兼業代理業務為主,目前尚在擬設階段,后期或將配合三支柱落地情況進行具體業務和產品推動,有可能與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險業務上,尤其是第三支柱稅延養老險方面有直接競爭。”不過,在該人士看來,具體仍將等待政策落地情況。
上述平安證券分析師則認為:“盡管國民養老或將對其他險企產生一定競爭,但也有望在業務創新、渠道潛力等方面盤活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賬戶,加速產業發展、助力模式創新。”
我國已初步建立養老保障三支柱體系,但總體發展仍不平衡,其中規模主要來源于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和全國社?;?,占比78.7%;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占比為17.3%,而當前僅有一款個人稅延養老保險的第三支柱占比極低,僅為0.002%。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19家公司出單,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3億元,參保人數4.9萬人,保費收入與參與人數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趨嚴峻,養老金支出壓力逐年遞增,而以政府主導的公共養老金給付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加快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分工的意見》,其明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銀保監會牽頭,9月底前將出臺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相關政策,年內持續推進。
在今年2月份國新辦就業和社會保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對于養老保險第三支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建立以賬戶制為基礎、個人自愿參加、國家財政從稅收上給予支持,資金形成市場化投資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推出。
朱俊生表示:“第三支柱的核心是建立賬戶制,為各類金融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參與第三支柱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與產品范圍。第三支柱覆蓋的范圍應該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產品、銀行理財、信托等適合投資的金融產品。擴大參與的金融機構與產品范圍,有助于促進個人養老金賬戶市場競爭,豐富產品形態,從而增加公眾的選擇權,提高個人養老金賬戶市場的運行效率。”
如公募基金業于2016年開始布局第三支柱養老金業。2018年,中國養老目標基金正式啟動。截至2020年底,養老FOF共117只,規模達526.77億元。不過,養老目標基金的發行量較為有限。
平安證券認為,依靠強有力的股東資源和更廣的經營范圍,國民養老或將是第三支柱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券商還稱:“立足我國現狀、對標海外,第三支柱長期空間廣闊,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參與有望加速產業發展。”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預計,此次設立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是推進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重要環節,為客戶提供更為豐富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
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商業養老年金保險的保費收入僅551億元,在人身保險原保費收入中僅占2.1%,遠不及海外發達保險市場。從國際經驗看,以德國為代表的成熟第三支柱產品體系以保險類產品為主,占比70%左右。
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此前提出,以保險產品為主體的優勢在于有一定程度的保障收益,操作簡單,不需要主動進行資產配置。同時,對民眾的金融知識水平、對資本市場的豐富性和靈活性要求并不高。對于中國而言,以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作為養老金第三支柱發展初期的產品主體更為合適,有利于充分發揮其長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點,提升第三支柱的保障水平。具體而言,保險機構在產品精算、投資風控、客戶服務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5月1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稱,將自2021年6月1日起,在浙江?。ê瑢幉ㄊ校┖椭貞c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此舉意在推動商業養老保險加快發展,更好地服務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積極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在6家試點公司中,人保壽險、泰康人壽的首款專屬養老保險已經陸續上線,試點銷售“開局”良好。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