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5 21:07:26
◎現場有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集采涉及的檢測試劑雖然從品種數量上看并不多,但基本上都屬于臨床用量較大的品種,大概占到IVD總市場規模的三成左右,如果按全國IVD市場1000多億元的規模算,這些品種也能達到三四百億元的級別。
◎記者從現場獲悉,此次集采將總共13家企業分為兩組進行談判。其中第一組涉及企業為新產業、透景生命、邁瑞醫療、雅培等;第二組涉及企業為邁瑞醫療、奧森多、明德生物、西門子、基蛋生物、萬孚生物等。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實習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湯輝
8月25日上午,安徽省公立醫療機構臨床檢驗試劑集中帶量采購談判于合肥正式開標。此次集采,將部分臨床用量較大、采購金額較高、臨床使用較成熟、市場競爭較充分的臨床檢驗試劑納入采購范圍,涵蓋了腫瘤相關抗原測定、感染性疾病實驗檢測、心肌疾病實驗診斷、激素測定以及降鈣素原(PCT)檢測等五類共23個品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臨近上午8點,會場大廳及大門外已經聚集了大約三十多人。相比較于以往幾批全國藥品集采,這次安徽臨床檢驗試劑集采從規模上看顯然要小很多,這可能也是由于會場嚴格的防疫政策。談判企業被授權人可攜帶1名談判代表持《法定代表人授權書》原件和身份證進入會場,每企業談判代表不超過2人,且所有參會人員均需要出具48小時以內的核酸檢測陰性報告。
談判所在的大樓下,企業代表在互相交流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許立波 攝
如果說藥企已經習慣了趨于常態化的集采,那么對于IVD(體外診斷)廠商來說,集采還算是一門新鮮事。記者也在現場看到,許多人其實并不是來參與談判的企業代表,比如一位分子診斷廠商的工作人員就向記者表示自己是來觀望、“看熱鬧”的。這是由于本次安徽臨床檢驗試劑集采所針對的主要是化學發光法,屬于免疫診斷范疇,分子診斷廠商尚可“隔岸觀火”。
所謂體外診斷,是指通過對體外的人體樣本進行檢測分析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的一種診斷方法。例如患者在醫院抽血化驗,就是典型的體外診斷。按檢驗原理或檢驗方法的不同,可將體外診斷分為生化診斷、免疫診斷、分子診斷等類型。而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免疫診斷技術,廣泛應用于腫瘤標記物、傳染病、內分泌功能、激素等領域的檢測和診斷。
談判現場簽到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許立波 攝
現場有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此次集采涉及的五大類23種檢測試劑雖然從品種數量上看并不多,但基本上都屬于臨床用量較大的品種,因此體量比較大,大概占到IVD總市場規模的三成左右。如果按全國IVD市場1000多億元的規模算,這些品種也能達到三四百億元的級別。
雖然這次集采僅限于安徽省,但由于首次對準了化學發光試劑,其依然引起了行業的強烈震動。有一位參與談判廠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原本安徽省的業務應該是由他這樣的大區領導負責,但這次卻交給了更高級別的領導。
值得注意的是,IVD廠商目前的境遇,很像是第一次面對集采的藥企,面對價格競標、談判,它們很多都手足無措。上述工作人員就向記者表示自己應對的方法只有“打電話問”——“前兩天我們能想到的電話都打過去問了,還找了很多中間人幫我們問,希望能夠了解到對手的情況。”
企業代表進入談判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許立波 攝
公開資料顯示,以化學發光為主的免疫診斷領域,由于技術壁壘較高,當前仍由進口品牌主導,其中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四大企業市占率超過70%。
有機構認為此次安徽臨床檢驗試劑的集采,短期內或許會對行業內的公司造成一定沖擊,但長期來看國內企業將從外企手中爭奪蛋糕。華金證券就在研報中表示:“對比海外企業,國產企業生產成本優勢明顯,對集采降價接受度更高;且跨國企業受到國際定價等因素影響,在集采中占據劣勢;集采的推進有望加速國產替代的節奏。”
從當天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似乎也在印證這一層邏輯。新產業(300832,SZ)上漲5.63%,邁瑞醫療(300760,SZ)上漲4.34%,安圖生物(603658,SH)也有2.13%的漲幅。從分時圖上看,午后有一波明顯的上行。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從現場的兩張簽到表中獲悉,此次集采將總共13家企業分為兩組進行談判。其中,第一組涉及企業為新產業、透景生命、邁瑞醫療、雅培、西門子、長光華醫;第二組涉及企業為博陽生物、邁瑞醫療、奧森多、明德生物、新產業、西門子、基蛋生物、索靈診斷、雅培、萬孚生物、微點生物。這兩張簽到表同時也說明,梅里埃、羅氏、安圖生物等廠商并沒有參與最后的議價談判,但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羅氏也有代表來到了現場。
安徽省公立醫療機構臨床檢驗試劑集中帶量采購談判簽到表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許立波 攝
不過,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本次談判的結果。按照事先的規則要求:對于已列入談判議價范圍的產品,如企業不參加談判議價或談判不成功,原在集中交易目錄內的,納入備案交易目錄,并進行重點監測。
因此,對于這部分沒有參與談判或是談判失敗的企業,是否會就此出局?這些都仍待后續觀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