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27 17:38:19
地產業,正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
市場端,國內各地的調控政策密集的像戰場上迎面飛來的子彈。
金融端,三條紅線之后,銷售額40%的拿地資金上限,將快周轉徹底送進了火葬場。
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唱主角近20年的地產業,正在被馴化。
當曾經的宇宙第一大房企舉步維艱,正等著國家隊下場救援時,國內每天都有中小房企在這條不歸路走到了盡頭。
20年的地產高速發展,就像一場極樂盛宴,瘋狂過、歡呼過……但終有曲罷舞退之時。
“酒醒”的地產業,該回家了!
去年疫情剛結束,南國著名開發商時代中國辦了場只有一個人的品牌發布會。
圓形舞臺,弧面大屏,精美畫面,散文詩般的解說詞——“人人都是生活藝術家”!
在因疫情各類活動還受限的當時,這場發布會被業內傳為標桿,紛紛效仿。
國內企業中,最熱衷開辦發布會的,除了手機行業,就是地產。
陽光城檀境營銷中心實景圖
但地產商,又絕沒有手機發布會的干貨。
他們從來不會拿自己的產品“跑分”,更不敢拿自己的產品在發布會上Diss友商……因為地產發布會,總是到最后才談幾句產品。
理念、產業、規劃、趨勢……
營銷術語里,沒有人能夠比地產商更能理解這個世界變化之快。
但產品端,房子永遠數年如一。甚至,全國不同城市的樓盤可以用同一套設計圖——這樣可以高周轉。
陽光城檀境營銷中心實景圖
在房子的投資屬性被無限放大的這些年,地產發布會就像股票分析師,讓每一個顧客篤定該樓盤未來能夠快速升值,才是他們的主要任務。
只是,房子,本是這個行業的核心,卻早已被邊緣化。
對產品的漠視,在西安的樓市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
成片的樓就像被修剪過的林木,被懶惰的畫師涂上了同一個顏色——太多的粘貼復制!
更毋需說內部格局——通風、采光,越是高速發展的時代,光怪陸離、違背人性的產品越是層出不窮出。
房地產,早就忘記了自己的本源。
雷布斯發明的“互聯網思維”這一詞早已爛大街。
但小米用自己的崛起,為國人普及了兩個概念:用戶思維、產品思維。
不過,在房地產在高速發展的20年,卻越來越遠離這些商業的基本圭臬。
尤為可嘆的是,房子,作為萬千商品的一種,最難更新,最難替換。
投資導向下速成的這些產品,給每一個購房者,給整個社會帶來的額外成本,也許要十幾年、幾十年后才能最終顯現。
當大多數重大社會問題背后都能看到高房價的影子,地產重新回歸其本源也就成了必然。
陽光城檀境生活場館配套圖
事實上,起始于2016年的這輪調控,一直在抽絲剝繭,一點點消除房地產的金融屬性。
土地供給在逐漸加大、市場端需求不斷被限制、二手房指導價出爐徹底打掉增長預期……
一個回歸正軌、人人期望的樓市或將逐步來臨。
我們期望,未來的樓盤廣告能夠圍繞居住體驗,像手機介紹各類參數一樣展開。
除了交通、公共配套、戶型之外,對每戶的采光時長有詳細的標注,對周圍可能產生的噪音音量有明確的預估……
陽光城檀境景觀示意圖
我們期望看到開發商開始關注人,研究人們的生活,據此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
我們更期望,開發商能夠更進一步,對小區的未來生活進行思考。
比如,通過硬件設施的提前布局,為當下每天同乘一部電梯卻互不相識的城市生活破局。
回歸產品思維、用戶思維,這才是行業的本源,才是人民真正期待的城市建設者,也才是能夠走的更長遠的地產企業。
大自然的魅力在于其多姿多彩。
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同樣如此。
在多數開發商都忙著高周轉時,依舊有秉持著地產專業主義、兢兢業業的做著產品的企業。
最近的西安樓市中,就出現了讓人感到貼心,眼前一亮的產品。
高新區在南拓的過程中畫了個圈,造就了一個西安人這半年早就耳熟能詳的概念:未來之瞳。
緊鄰未來之瞳,陽光城做了個新盤——檀境。
陽光城檀境166㎡樣板間實景圖
這是一個中高端的改善盤,戶型面積在115㎡-200㎡之間,目前已開放了166㎡、178㎡異地樣板間與115㎡、140㎡實體樣板間。
區域、位置皆無可挑剔,但這并不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所在。
新風系統、智能家裝、270度轉角的大景觀面……一系列設施之外,有三點可以著重一說:
首先是布局。小區采用了多樓王布局,全部樓間距均大于30米,不會為了一棟樓的高價,而犧牲其他業主的居住體驗。
其次,作為改善盤,其中部分戶型設置了雙套間——200平以下房子中,在西安市場上極少見。
為何如此,置業顧問提到了兩個原因:
二胎家庭,父母多會幫忙帶孩子,雙套間可以更好地提升居住體驗;
此外,40歲左右的中國夫妻,分房睡越來越多,雙套間對他們也更方便。
第三點,也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點,小區多棟樓取消了一層,形成架空層,為未來豐富社區功能,預留了空間。
陽光城其他項目架空層實景圖
這種設計,在南方并不鮮見,因為多雨、高濕度、蚊蟲眾多。而在西安,僅個別豪宅項目中有出現。
取消一樓必然會影響銷售面積,但檀境更關注的是業主未來在小區的生活。
“現在的都市人都是很累,我們希望業主下班回家,在小區就能解決基本需求。而周末,需要逛街、購物或者游玩,才開車出去。”
這樣的設計,無疑,業主增加了更多互動交流的空間和可能。
也唯有如此,單一居住功能的小區,也才能進一步成長圍繞人們生活布局的社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