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1 21:42:21
◎科興中維今年內已與中國以外的近20個國家簽署了合計約9億劑疫苗的合作協議,預計未來帶給中國生物制藥的利潤仍將維持高位。
◎因為在第三批和第四批集采中中國生物制藥中標的都是新產品,所以入選產品得到放量,實現收入提升。未來三年,中國生物制藥預計有近百個產品上市,因此判斷集采的負面影響已經消除,未來將對中國生物制藥形成正面效應。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梁梟
生產新冠疫苗有多賺錢?國家集采對藥企的影響有多大?對于市場關注的兩大熱點問題,中國生物制藥中期業績數據可作參考。
8月31日晚間,中國生物制藥(01177,HK)發布2021年中期業績公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約143.54億元,同比增加13.5%;歸屬于母公司持有者盈利約84.8億元,同比增加583.6%。
業績喜報也提振了市場信心。截至9月1日收盤,中國生物制藥股價收于6.71港元/股,漲幅達到3.07%,最新市值1264.79億港元。
記者注意到,受疫苗接種率提高和國家集采影響,過去幾個月,中國生物制藥股價一直呈現跌勢。而此次公司營收凈利雙創新高,與其投資的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興中維)新冠疫苗業務關系緊密。
中國生物制藥是一家成立21年的綜合性制藥企業,目前主要產品包括抗腫瘤用藥、肝病用藥、心腦血管用藥、骨科用藥、呼吸系統用藥、腸外營養用藥及其他產品。
從上半年的收入結構看,抗腫瘤藥物、肝病藥物和心腦血管藥物仍為三大營收主力,其銷售收入分別為50.25億元、19.92億元和14.95億元,在收入占比約35.0%、13.9%和10.4%,相比去年同期,抗腫瘤藥物收入實現25%的增長,肝病藥物有超過10%的下降,而心腦血管藥物作為今年一季度才出現的獨立品類,系首次出現在中國生物制藥的中期業績報告中。
此外,作為輔助業務,骨科藥物、呼吸系統藥物和腸外營養藥物的銷售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均不足10%,但前兩者的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22.3%和78.06%,呈現出較強的增長勢頭,為中國生物制藥實現13.5%的營收同比增長率提供了支撐。
相比營業收入,中國生物制藥的凈利潤增長更加亮眼,而公司利潤的主要增量來自于科興中維。
去年12月,中國生物制藥向科興中維出資5.15億美元,持有后者15.03%權益,并在此次半年報中將其作為聯營公司以權益法入賬。在中期業績公告中,中國生物制藥直言,“由于個別聯營公司業績亮麗”,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整體為上市公司帶來合計約75.85億元的盈利貢獻,扣除相關稅項后實質盈利貢獻共約69.06億元。根據中國生物制藥2020年年報,其主要聯營公司有3家,分別為正大天晴-康方(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科興中維和泉源堂有限公司。除科興中維外,2020年度泉源堂有限公司僅實現微利,而正大天晴-康方(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虧損。根據中國生物制藥2019年年報,2019年度正大天晴-康方(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虧損25.7萬元,而泉源堂有限公司并未出現在當年年報中。
記者注意到,早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生物制藥歸母凈利潤19.53億元,同比增長134.67%,就有聯營公司及一家合營公司超過14億元的凈利潤、高達75%的貢獻。而在中國生物制藥投資科興中維前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生物制藥來自聯營公司及一家合營公司的凈虧損約為4118.8萬元。
而科興中維的主要產品是新冠滅活疫苗,自今年2月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該疫苗陸續在超過50個國家獲批緊急使用或附條件上市,并進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
根據中期報告,科興中維今年內已與中國以外的近20個國家簽署了合計約9億劑疫苗的合作協議,預計未來帶給中國生物制藥的利潤仍將維持高位。但是,隨著國內新冠疫苗需求達到頂峰,未來新冠疫苗的需求量如何,采購價格是否將逐漸回落,貢獻給中國生物制藥的利潤是否可持續,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對此,一位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隨著新冠疫情的常態化,未來第三針開打將保證疫苗市場需求量穩定增長,同時新冠疫苗的海外市場還在持續增長,科興疫苗對中國生物制藥的利潤回報還會持續一段比較長的時間。
除了新冠疫苗帶來的業績,國家集采對中國生物制藥帶來的沖擊同樣值得關注。
作為中國生物制藥旗下核心企業,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大天晴)是國內主要仿制藥生產商之一,與中國生物制藥的核心子公司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的身影頻繁出現在2018年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以及到今年6月結束的第五批國家帶量采購中,中國生物制藥也成為為數不多的六次集采中均有藥品中選的上市公司之一。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目前中國生物制藥共有恩替卡韋分散片、瑞舒伐他汀鈣片、吉非替尼片、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醋酸阿比特龍片、奧美沙坦酯片等25款藥品入圍集采名單,是所有公司中中標產品較多的企業;其中,單在第五批集采中,中國生物制藥就有11個品種中標,其參加集采的熱情日漸高漲。
但是,頻繁參與集采也意味著中國生物制藥要承受一定的營收壓力。記者注意到,受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率提高和國家集采常態化影響,中國生物制藥的股價自今年6月以來就一路下跌,累計跌幅高達30%。
不過,從中期報告看,抗腫瘤藥物延續高增長,已徹底取代集采前的肝病藥物成為中國生物制藥的主力營收來源,扣除以科興中維為代表的聯營企業的貢獻,中國生物制藥主營業務的凈利潤實現了22.9%的同比增長。中國生物制藥董事會主席謝其潤也在8月31日的業績會上表示“來自集采的壓力和疫情的負面影響已經成為歷史”。次日,中國生物制藥的股價增長3.07%,收于6.71港元/股。
關于集采影響的釋放,中國生物制藥內部人士也作了進一步闡釋。他表示,因為在第三批和第四批集采中中國生物制藥中標的都是新產品,所以入選產品得到放量,實現收入提升。未來三年,中國生物制藥預計有近百個產品上市,因此判斷集采的負面影響已經消除,未來將對中國生物制藥形成正面效應。
同時,該人士透露,從前四批集采來看,整個集采產品占中國生物制藥總收入的比例基本維持在20%,前四批集采產品2021上半年實現收入接近3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仿,而集采外產品實現收入114億元,同比增長18%。
值得一提的是,8月5日,中國生物制藥發布公告稱,其抗腫瘤新藥派安普利單抗(商品名:安尼可)正式獲得批準用于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療,成為第五款國產PD-1藥物。
而在8月30日,根據國家藥監局官網,譽衡藥業(002437,SZ)和藥明生物(02269,HK)聯合開發的PD-1產品“賽帕利單抗”也獲批上市,適應癥為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這意味著,加上4款進口的PD-1,國內PD-1市場已有10款產品面市,競爭較前兩年更加激烈。
在錯過今年醫保談判的背景下,安尼可的競爭優勢在哪里?目前來看,答案或許在安全性和價格。根據中國生物制藥提供的數據,在當前上市的國產PD-1藥物中,派安普利有著明顯的安全和差異化優勢;與此同時,其定價在市場同類產品醫保前價格最低,為了惠及患者,中國生物制藥還為此制定了慈善贈藥計劃。
不過,要吃到更大的市場蛋糕,醫保談判還是中國生物制藥力爭拿下的下一站。從申報時間看,中國生物制藥注定錯過今年的醫保談判。上述人士告訴記者,中國生物制藥已經向國家藥監局遞交了安尼可的兩項新適應癥申請,明年會非常積極地參與新一輪的醫保談判。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