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7 16:56:16
◎董戰峰告訴每經記者,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將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可以提升我們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更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治理水平有很大提升。
◎董戰峰認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可以提升我們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如果想要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如果有走向國際市場的需要,就要在減碳方面有更好的表現,要具備低碳甚至零碳技術。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碳達峰、碳中和概念一經提出,持續成為市場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如何理解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當前我國推進這項工作具備了哪些良好條件?碳達峰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9月5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拉開帷幕。論壇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管理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進行了專訪。
董戰峰告訴記者,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將更好地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可以提升我們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更可以讓我們的社會治理水平有很大提升。
NBD: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前我國具有哪些比較好的基礎?最大的困難又是什么,應該如何克服?
董戰峰
董戰峰:在基礎方面,首先我們之前在應對氣候變化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把碳強度的考核作為硬約束指標,包括創建了一系列低碳示范項目等。
其次是在能源領域,我們在提高能效、節能減排等方面抓了很多年,也有一套完整的體系。
第三,這幾年來生態文明建設正在不斷深入,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成為大家的共識。這也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中央明確要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如何去協同?就是要把工作建立在生態環保工作的基礎上,融合生態環保工作體系。這為我們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基礎。
在需要克服的困難層面,我認為我們的產業結構可能會對碳達峰、碳中和帶來挑戰。我們的整個產業結構還是過“重”,一些重點行業的工序、技術工藝的碳排放水平還是很高,比如水泥等行業。
與此同時,我們目前的能源結構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關鍵還要依靠清潔能源,包括“風水光”等,化石能源的占比盡量要做減法,由于我國煤炭等資源比較豐富,要實現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顯然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此外,我們一些行業的技術結構還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礎上,低碳方面有一些技術儲備,但技術能力還是不能很好地支撐“雙碳”目標。我們在碳捕集、碳利用、碳循環領域的技術不夠成熟,還有很多領域需要探索。
NBD:碳達峰目標的提出,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帶來哪些影響?
董戰峰:影響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我覺得會更好地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我們目前的發展模式還是一種高碳基的模式,但如果能夠進入一個高質量發展模式,那么它一定是綠色低碳、清潔環保、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一個發展模式。
我們現在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會進一步給我們向高質量發展的調整轉型提供充足的動力,從而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可以有利于推進我們的生態環保工作。減碳與生態環保工作是同根同源,可以協同推進。如果我們把減碳的工作做起來,那么對于整個生態環保工作來說,也會加強它的推動力,這就可以形成1+1>2的效果。
浙江云和縣積極打造“零碳”示范縣 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三,可以提升我們的產業、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現在這一趨勢已經很明顯:如果企業想要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如果有走向國際市場的需要,就要在減碳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企業要具備低碳甚至零碳技術。
第四,對社會治理水平會帶來很大的提升。低碳節約、低碳環保,怎么樣把這些口號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提升公眾的參與能力,這一塊目前還有不足。隨著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進,對于我們的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來說,將會有一個很大程度上的能力提升。
NBD:中央多次強調要避免運動式減碳,如何多管齊下,防止這種狀況發生?
董戰峰: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在減碳方面要穩步有序地推進。
我覺得運動式減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口號喊得過多,工作卻沒有跟上來,形式主義比較嚴重,沒有實打實地把碳達峰的工作思路和目標落實,說得多做得少。
二是沒有考慮到我國當前的發展特征,沒有把減碳的工作節奏把握好,沒有處理好輕重緩急,出現了用力過猛的情況,對我們的經濟社會和企業帶來比較大的影響。
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首先,我覺得還是要從認識上理清思路,碳達峰、碳中和是系統性、綜合性、統籌性的工作,需要系統謀劃、有序推進、重點突破,然后由點到面推開,不能搞“一窩蜂”。
第二,要自上而下地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扎實推進下去,在國家層面,要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把政策體系建立起來,要有規劃、路線圖和統籌安排,從考評、激勵、保障、統籌等各個方面把制度框架建立起來,然后才能分塊分步落實。與此同時,地方上也要有相應的碳達峰具體規劃。這樣一來,就能在全社會形成大家齊參與的局面。
第三,一旦出現運動式減碳的現象,需要做一些調研,并且及時糾正。比如對典型案例要予以曝光,讓大家都知道這種情況,從而避免走彎路。與此同時,如果有一些比較好的做法,包括好的規劃、行業企業做得比較好的案例等,要及時總結、及時宣傳,來對地方、行業和企業形成示范引導效應。
NBD:作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國碳市場已經正式啟動,當前碳市場交易情況如何?未來又如何進一步提升碳市場的活力?
董戰峰:目前,我國的碳市場已經進入由點到面鋪開的階段,有2000多家企業納入交易范圍,這標志著我們已經開始用市場的方式推進減碳。
下一步碳市場的發展主要有這么幾個方向:
一是要進一步拓展參與行業和企業的范圍,形成規模效應,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碳市場的作用。
二是要加強我們的能力建設,一個良好的碳市場需要把技術支撐能力建立起來,這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MRV體系,包括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
通俗地說,就是把企業碳排放量的變化、交易量的變化,能夠及時真實準確反映出來,這樣就可以給碳市場的健康運行提供保障。
第三,當前碳市場在起始階段碳排放權還是無償分配,在市場價格的引導方面力度還不太夠。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碳排放權的分配是不是還可以改進,要和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做好銜接。否則如果企業分配到的量太大,就不會有很高的積極性。
最后,碳的定價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我國碳市場的價格大約是每噸40元左右,最高60多元,而在歐洲,基準碳價最高已經超過每噸60歐元。這也提醒我們,我們的市場模式和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發力的方向。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