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李俊峰回應每經:實現“雙碳”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技術作為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8 16:49:33

◎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如果我們的能源以風能、光能為主,我們的生產組織形式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電力體制和價格也要相應作出改革。

◎李俊峰向記者介紹,海洋碳匯和森林碳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特別是海洋的碳匯,在深海中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形成新的水合物,這種水合物有可能將二氧化碳吸收在海底。在這個領域,值得開展更多的研究。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確立,相關工作不斷深入推進,我國能源結構也將迎來深刻變革。

為了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能源結構應該進行怎樣的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科技需求及技術路徑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95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拉開帷幕。在論壇召開期間,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就上述話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詳細分析。

能源結構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首要任務

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能源結構應該進行怎樣的轉型?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

李俊峰

就上述問題,李俊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在三個方面發力:一是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綠色轉型,三是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其中能源結構轉型是第一位的。當前我國正逐步擴大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估計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達到75%以上,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李俊峰分析,要實現上述目標,第一步是做到新增能源消費主要由非化石能源來滿足,然后逐步開始總量替代,這一過程大約從2030年到2035年,以適應溫室氣體穩中有降的需要。在此之后,石油、煤炭甚至天然氣將只作為補充,而不是作為主導能源,這將成為能源結構的基本格局。

與此同時,非化石能源大部分將以電力的形式出現,包括核電、水電、太陽能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中只有一小部分作為熱能利用,比如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等。

李俊峰強調,考慮到電力將是一個關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就非常重要。新型電力系統能否盡快建成,是推動非化石能源規模化發展和總量替代的重要方面。

這種能源結構的變化,將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對此,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未來如果我們的能源以風能、光能為主,我們的生產組織形式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電力體制和價格也要相應作出改革。

他舉例說,比如現在通常是白天用電比較貴,晚上用電比較便宜,但考慮到太陽能基本上是在白天發揮效力,因此未來有可能是白天用電比晚上用電更便宜。

與此同時,人民的消費也將發生變化,要逐步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新時尚,而為了支持綠色低碳的轉型,生活方式也要發生相應的轉型。

中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索零碳技術

當前碳捕集技術還只能作為一種補充

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技術的進步和突破也是關鍵。那么實現“雙碳”目標的科技需求及技術路徑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此,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當前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要構建新型的電力系統。

“過去我們的電力系統依靠火力發電作為支撐,未來我們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需要儲能技術作為支撐。要做到大規模的跨季節儲能,可能需要用氫能進行儲能,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新的碳氫化合物來儲存。”李俊峰說。

當前,不少人期望靠某種“顛覆性”技術的出現來幫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此李俊峰表示,能源的顛覆性技術其實很難出現,這些年來能源技術基本還是建立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目前許多人把希望放在可控核聚變上,但是三五十年內,這項技術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還是要在現有的技術上做文章。

談及市場上討論比較多的CCS(碳捕集技術)時,李俊峰對記者強調,這種技術目前只能作為一種補充,它只是簡單地將二氧化碳埋在地下封存,而且成本很高。這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哪種技術真正具有低成本長期封存碳的前景?對此,李俊峰向記者介紹,海洋碳匯和森林碳匯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特別是海洋的碳匯,在深海中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形成新的水合物,這種水合物有可能將二氧化碳吸收在海底。在這個領域,值得開展更多的研究。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碳達峰 碳中和 氣候變化 能源結構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