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8 23:17:22
◎日前,多位被離職的前“找油網”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爆料稱,公司從今年6月底開始裁員超百人,且從今年6月公司開始拖欠5月薪資,據離職員工統計,截止到8月26日,被拖欠工資的員工超200人,合計金額超過千萬。
◎為了解員工所述的“欠薪門”事件背后的真相,記者多次聯系找油網創始人呂健進行核實。呂健僅向記者發來一條內容為“創業起起伏伏正常,但保持好的心態,多做有益的貢獻,未來一定會好的”的短信回復。
◎盡管已簽署了調解書,但另一名離職員工李文(化名)表示,“仲裁走到簽調解書這步,作為員工該做的也都做了,所有能嘗試的途徑最后都歸為仲裁一條路。只期望公司到時能有錢還我們就好,否則強制執行也出不來錢,讓老呂好好想想怎么解決6個月或一年內履行協議可能更符合我們的利益。”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找油網辦公地外景。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冰 攝
成立6年的國內首家成品油B2B電商平臺“找油網”,正陷入一場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中。
日前,多位被離職的前“找油網”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爆料稱,公司從今年6月底開始裁員超百人,且從今年6月公司開始拖欠5月薪資,據離職員工統計,截止到8月26日,被拖欠工資的員工超200人,合計金額超過千萬。
“據我所知,我們有部分前同事已經超過3個月沒有收到找油網支付的一分錢報酬,突然失業讓我們面臨著房貸、車貸等生活危機。目前,我們數百位員工在請勞動仲裁介入的推動下,公司方和我們簽署了仲裁調解協議,但被欠薪的實質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離職員工陳果說。
為了解員工所述的“欠薪門”事件背后的真相,記者多次聯系找油網創始人呂健進行核實。呂健僅向記者發來一條內容為“創業起起伏伏正常,但保持好的心態,多做有益的貢獻,未來一定會好的”的短信回復。
“目前公司已經搬離原辦公地址——上海市寶山區逸仙路1328號新業坊6號樓605室,剩下的十幾人搬到附近同一棟樓的聯合共享辦公處辦公。”根據陳果的講述,找油網自2020年起陷入經營困境,后于2021年6月首次出現欠薪。
9月7日,記者實地探訪逸仙路上的找油網辦公地,發現辦公室大門緊閉,原前臺背景上的“找油網”LOGO都已被摳下,辦公室內空無一物,沒有看到任何員工的身影。
找油網原辦公地,現在已搬空。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冰 攝
原前臺背景上的“找油網”LOGO已被摳下。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冰 攝
隨后,記者找到負責大樓物業租賃的相關工作人員,其向記者證實,今年7月初,找油網就已搬離原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場地。
“剩下的十余名員工,都搬到同一棟樓內同屬于我們物業旗下的道·創空間聯合共享辦公處辦公,這也是我們作為物業方在他們退租后的一個安排,改租這些小的地方,辦公壓力就小多了。”上述大樓物業租賃的相關工作人員稱。
道·創空間聯合共享辦公處。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冰 攝
對于找油網經營不善,欠薪一事,該工作人員表示,“找油網目前就物業辦公租金和這邊沒有什么太大爭議,倒是就其和我們租賃合同違約這塊,目前還有一些事務我們的法務在介入處理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下載找油網旗下一款加油軟件“老呂加油”后注意到,目前該APP上顯示與其合作的國內加油站已大幅縮減,部分城市加油站數量已屈指可數。
此外,賬號主體為上海找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為“找油頭條”的微信公眾號顯示停止更新于7月5日。
“找油頭條”的微信公眾號顯示停止更新于7月5日。圖片來源:記者截圖
啟信寶信息顯示,找油網隸屬于上海找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找油信息”),公司成立于2015年2月,注冊資金1億元。創始人呂健持股比例為83%,聯合創始人徐冰然持股12%、朱衛東持股5%。
圖片來源:啟信寶截圖
從目前公司經營情況來看,啟信寶已提示找油信息存在“股權凍結”等風險,8月25日,找油網創始人呂健股權被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凍結,凍結期限顯示為3年,被凍結數額為2500萬元。
圖片來源:啟信寶截圖
此外,找油信息及旗下子公司浙江舟山久油能源有限公司作為被告人,也陷入多起買賣合同糾紛,包括8月13日,楊浦區法院開庭審理常山眾譽運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告上述公司合同糾紛案;9月2日,上海市楊浦區法院開庭審理常山眾創運輸有限公司告上述公司合同糾紛案;9月16日將在上海青浦區法院開庭審理深圳順豐快運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好駟駒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告上述公司合同糾紛案。
圖片來源:啟信寶截圖
“我們對公司的管理團隊很失望,希望他們能夠站出來解決問題,但從兩個多月來的溝通(情況)看,創始團隊一拖再拖,根本沒有解決實質問題。”陳果向記者出示多份來自創始人呂健及兩位聯合創始人徐冰然、朱衛東的微信和郵件。
在6月17日發送給全體員工的一封郵件中,呂健稱:“目前老股東和新投資人都在積極和我們溝通中,如果月底前不能有新的資金注入,公司將會面臨停擺。老呂會承擔所有責任和義務。請大家盡可能做好本職工作。”
在6月18日的郵件中,呂健又說道:“我們有好消息,通過和老股東積極溝通,我們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獲得大額資金。”
陳果出示的部分聊天內容還顯示,“我們現在一些應收債權無法及時回收到公司用于工資發放。”“目前只是資金緊張,不代表我們創始團隊不會認賬。”“公司目前的確沒有收到任何資金。”“油管家的收購款確實還沒有拿到,可能今天,可能本周,也是分次到。請大家在未來的12個月相信老呂能給大家圓滿解決。”“目前公司賬戶無資金給大家付工資,油掌柜股權交割的資金拿到了都會第一時間付工資。”
本以為有創始人呂健的承諾郵件,大家可以稍微松口氣。但陳果對記者說,從7月開始到8月,呂健及兩位聯合創始人徐冰然、朱衛東針對員工討薪一事在全體員工微信群中數次表態“理解一下”“請相信我”來安撫員工,而在這其中,“下一周發放工資”的承諾則一拖再拖。
圖片來源:記者獲取
陳果告訴記者,對于公司,從這三個月經歷的離職、維權討薪、四處溝通的過程來看,是伴隨著失望、憤怒和質疑的。
據離職員工爆料,除了拖欠工資,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還以“上市前內部融資”為由,向基層員工集資超2000萬元,但沒有合同或者協議給到員工,現在看來,這筆錢恐也很難退回了。
“員工其實不能理解的是,公司的現狀肯定中高層更清楚,那么公司在今年年初其實已經出現經營不善,(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還要找我們員工集資,說的理由還是上市的股本金。當時集資時,還要求員工年滿3年、主管級別以上才有權限認購股金,但實際上,就是全員可參與。”陳果憤憤不平地說道。
對于員工質疑的該筆融資的資金去向,記者給呂健發去該問題后,也未能得到解釋。
無奈之下,陳果和同事們找到了上海市寶山區勞動局尋求法律援助,提起勞動仲裁。
陳果告訴記者,7月27日,寶山區勞動局仲裁委方面接待了找油網的70多名員工,后員工于8月19日至23日分批至仲裁委簽訂調解書,目前調解結果為:找油網應在半年內支付離職員工薪資,其中一部分員工簽署協議獲得離職賠償的時間是在半年內,另一部分則在一年內支付賠償。
盡管已簽署了調解書,但另一名離職員工李文表示,“仲裁走到簽調解書這步,作為員工該做的也都做了,所有能嘗試的途徑最后都歸為仲裁一條路。只期望公司到時能有錢還我們就好,否則強制執行也出不來錢,讓老呂好好想想怎么解決6個月或一年內履行協議可能更符合我們的利益。”
而陳果的看法是,這個調解書就像是一張“白條”,并沒有解決實質性問題,希望公司能真正去解決問題。
作為曾經的準獨角獸公司、上海市電子商務示范企業、《上海市B2B供油服務標準化》試點單位,眼下,入不敷出的找油網在互聯網加油平臺模式單一、同質化嚴重的行業背景下,要殺出重圍恐已成難事。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國內互聯網成品油電商服務平臺,找油網以柴油單品為切入點逐漸向煤油、汽油、燃料油等石油化工全品類拓展。
找油網的誕生,可謂和“找鋼網”頗有淵源。找油網創始人呂健此前接受央廣網采訪時說,“我開始關注2012年成立的鋼鐵電商找鋼網。借著這個念頭,我去拜訪了找鋼網創始人王東先生,他給了我很多的啟發,我創業的想法就是這么來的”。
踩著國內產業互聯網順勢而生的找油網,可謂生而逢時,一路受到資本追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2015年7月至2018年8月,找油網共獲7輪融資,合計超過2億美元。其中,2015年7月“找油網”獲得500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2015年6月30日“找油網”正式上線。2016年3月,找油網獲300 萬美元A輪融資,資方為SIG,資金主要用于市場拓展、業務升級等方面。2016年12月,找油網獲得了由云九資本領投,云啟資本和SIG跟投的1000萬美元A+輪融資。2017年4月份獲800萬美元A+輪融資。2017年8月宣布完成3180萬美元B輪融資,DCM領投,貨車幫跟投,A輪投資方SIG等跟投。2018年8月,找油網獲1.5億美元融資。
圖片來源:啟信寶截圖
順應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營煉廠進口原油權限開放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的大趨勢,同時也正是借著資本的助力,C輪過后,找油網估值規模將接近獨角獸,彼時的發展數據也頗為靚麗。
《投資界》報道稱,2016年第四季度,找油網實現了全面盈利。2017年第一季度,網站線上交易總額突破5億元,并保持持續盈利。2017年6月,自營業務營收超過15億元。2017年全年自營業務總營收達到50億元。
在資本助力下,找油網也陸續開發出了找油商城、老呂加油、找油物流、找油金融等業務產品。此外,找油網還不斷加大在產業鏈上的投資布局,相繼投資找罐車、油掌柜、嘉油惠等一系列“互聯網+”創新型企業。
但與此同時,行業內不止找油網一家能源產業互聯網企業受到資本關注,能源匯、能鏈集團、點滴能源、銀河云油、滴滴加油、車到加油等能源電商也備受資本青睞。
在該賽道其他同行不斷獲得融資的同時,找油網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其融資之路也止步于2018年。
對于找油網“欠薪門”一事,記者也采訪了找油網的天使投資方找鋼網,該公司公關部相關負責人回復記者稱,“找鋼網在2015年天使輪投資了找油網,這是企業的一次正常投資行為。找鋼網是找油網的小股東,不參與該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找鋼網在產業互聯網一直都有投資布局,共計投資30多家企業,目前公司經營一切正常,預計今年業務規模在2000億左右”。
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三年時間能源電商領域共發生了18起融資,融資金額超57億元,獲得融資的企業包括能鏈集團、點滴能源、銀河云油、能源匯、我家加油、油大大等。
“上述融資可見近年來資本市場對能源電商賽道的青睞力度。”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表示,找油網出現“爆雷”或因行業競爭激烈、自身經營不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找油網所處的油品B2B及能源電商賽道備受資本青睞,在資本重金押注下,加劇了行業競爭;二是企業自身經營不善,“爆雷”導火線系挪用客戶預付款,造成客戶無法加油,擠兌預付款,企業經營決策的底線思維至關重要,已有眾多案例表明動用預付款給企業造成了重大危機。
關于客戶預付款的去向問題,記者也試圖就此詢問呂健,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采訪中,有互聯網加油行業從業人士對記者分析稱,資本風口下,加油平臺APP或存在諸如“綁架”加油站業主,業務經理聯合加油站刷單、流水造假等行為,這種做法或為讓平臺數據看起來更好,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進入。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表示,互聯網加油也存在著互聯網的通病:一是融資燒錢補貼,造成運營模式不持久。此外,高額補貼還可能涉嫌不正當競爭;二是同質化嚴重,用戶忠誠度低。互聯網加油平臺模式單一,價格成為唯一優勢,這也導致平臺失去價格優勢時容易流失客戶,平臺的持續運營將面臨困難。
與此同時,盡管能源數字化發展趨勢明顯,但互聯網加油平臺類企業想突圍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桶油”仍較難。
“找油網主要給包括物流等to B企業提供加油服務和給加油站賦能,這類商業模式經營的難點在于‘三桶油’處于強勢地位,各自都有自己的營銷等渠道,跟找油網等平臺進行合作較少,造成類似平臺多和民營加油站合作,和‘三桶油’的博弈和競爭這是難點。”張周平認為。
(文中陳果、李文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