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17 10:30:16
每經特約評論員 羅婧璇 賈明(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近日,以“數字助力,綠色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本次論壇聚焦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數字化手段助推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大目標。
2020年9月,中國政府提出“30-60”雙碳目標(指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體現出我國政府大力推進碳減排、邁向碳中和的堅定決心。2021年3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在推進實現碳中和國家目標的過程中,碳排放企業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和責任,實現企業的低碳轉型與發展是完成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企業低碳化轉型過程中,如何將企業低碳行為與企業高質量發展有機銜接尤為重要,筆者認為,企業低碳價值創造是實現二者有機銜接的關鍵。
對于企業而言,價值創造是企業作為經濟主體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企業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具有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筆者認為,企業低碳價值創造是指企業以與低碳活動相關的行為方式滿足利益相關者訴求。企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可以將低碳價值創造和高質量發展聯系起來,然而順利完成低碳轉型、實現低碳價值創造并非易事。
綜合來看,企業低碳轉型面臨的價值創造難題有三。
第一,低碳價值從何而來。筆者認為,企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低碳價值的來源問題。那么,如何從利益相關者訴求入手,明確企業碳減排責任就成為發現企業低碳價值的關鍵。
第二,如何制造低碳價值。價值制造是價值創造的重要環節。企業通過技術、管理等資源投入改變生產方式,可以降低碳排放,從而實現低碳價值制造。因此,企業如何基于碳減排責任確定低碳制造戰略和路徑就成為企業低碳價值制造的首要任務。
第三,如何實現低碳價值。企業進行低碳行為能夠為利益相關者帶來間接獲益,這種價值有助于建立信任關系、帶來綠色聲譽、樹立綠色口碑。那么,如何量化企業低碳行為的直接經濟價值,并通過考察利益相關者反應明確企業低碳行為實現經濟價值的內在機制就成為該問題的核心。
企業低碳價值創造是連接企業低碳轉型與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橋梁”,從本質上看,企業低碳轉型和企業高質量發展殊途同歸,二者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
首先,二者都能夠將企業與社會貫通起來從而提升企業韌性。在新冠疫情之后,面對越發復雜的外部環境,構建企業韌性尤為重要。一方面,企業進行低碳行為屬于利他型社會責任而非互惠型社會責任,能夠喚起社會群體對企業的支持和認可,建立起直接和間接互惠關系,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韌性。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求企業摒棄“唯增長論”,強調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模式,進一步構建企業可持續商業模式,從而提高企業韌性。
其次,二者能夠將企業與企業貫通起來從而促進企業間協同。企業低碳運營的實現是企業積極推進和落實碳減排、碳中和相關政策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關聯企業的協作和為了實現共同的低碳發展目標而協同減碳。特別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配合是實現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保障。
最后,二者均有助于建立共生共益的企業生態。在原先“股東至上”模式下,企業進行低碳行為目的在于獲得功利性回報,這種回報具有暫時性,難以維系企業的長久發展。新時代下,企業進行低碳轉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應立足于“社會至上”模式,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從而實現企業經營與社會發展的“共生共益”。
在筆者看來,企業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對自身戰略的調整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真誠低碳,持續高質量完成低碳轉型。企業低碳真誠性是激發利益相關者和社會群體支持企業轉型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需要注意的是,企業低碳行為不應虛喊口號而無實際措施,也不應拋棄企業自身情況而過度行動。另外,偽低碳轉型(例如漂綠減碳、能源轉型不科學)有損企業發展,不利于商業可持續。
第二,樹立長期價值導向,強調關注非經濟利益。“股東至上”模式下,企業主要履行互惠性社會責任,追求短期經濟利益,有損可持續發展。企業應關注非經濟利益,樹立長期價值導向,例如變更非低碳生產線,使用可回收易降解材料,建立健全產品報廢和回收流程,在企業內部自上而下宣傳低碳文化,鼓勵員工低碳綠色行為,樹立品牌低碳形象。
第三,樹立社會價值導向,強調利他。在低碳轉型過程中,企業要基于“社會至上”模式,兼顧社會效率與公平,主動履行利他型社會責任,以利他為價值導向,建立以低碳為導向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進一步建立企業間協同,形成共益共生企業生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