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1 08:01:51
每經編輯 程鵬
周一,在A股休市的日子里,先是白天港股突然大跌,接著歐洲股市也是大幅下跌收場。德國DAX指數下跌2.31%,法國CAC40指數盤中跌幅也接近3%,最后收跌1.74%,意大利富時MIB、澳洲標普200等跌幅均超2%。
到了晚上美股時間,三大股指大幅低開,道指盤中暴跌近1000點,尾盤拉升后,跌幅收窄報614.41點,下跌1.78%,創下兩個月最大單日跌幅。標普500指數跌75.26點,跌幅1.70%;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330.07點,跌幅2.19%,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均創今年五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國際油價及加密貨幣也集體大跌。當天盤中,美油、布油一度跌超2%;比特幣跌幅一度超過9%,在24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超25萬人爆倉,爆倉金額超86億元。
當地時間19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發出警告,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
據央視新聞援引美國《國會山報》當地時間9月20日的報道,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美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總人數超過了67.5萬人,突破了了1918年至1919年“西班牙流感”疫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
歐美股市重挫,道指盤中大跌近1000點
恐慌指數飆升
20日晚間,泛歐Stoxx 600指數收跌1.67%,報454.12點,創7月19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當天曾以2.3%創2020年12月來最大跌幅),和7月21日來最低。歐洲主要國家股指均跌超1%,其中德國DAX 30指數收跌2.3%,也創7月19日以來最大跌幅。
美股三大股指低開,道指盤中最大跌幅達966點,下跌近3%。
臨近尾盤階段出現了一波顯著拉升,但在周一席卷全球市場的恐慌情緒影響下,標普500指數和納指均創今年五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道指則創下7月19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標普500指數、納指、道指分鐘線圖,來源:TradingView)
恐慌指數漲超23%。
從行業概念角度來看,航空公司、公用事業為少數上漲的板塊,鈾、基因編輯、周期板塊跌幅靠前。
美國科技龍頭集體下挫,市值蒸發上千億美元。其中蘋果跌2.14%、特斯拉跌3.86%、亞馬遜跌3.08%、谷歌跌1.73%、Facebook跌2.47%、微軟跌1.86%、高通跌0.63%、AMD跌2.24%、奈飛跌2.36%。
除了航空公司外,經濟重啟概念全面走弱,其中摩根大通跌2.99%、摩根士丹利跌3.07%、埃克森美孚跌2.66%、美國航空漲3.04%、聯合航空漲1.64%、達美航空漲1.67%、皇家加勒比郵輪跌0.99%、挪威郵輪跌1.88%、波音跌1.81%。
中概股同樣受到港股大跌拖累,阿里、騰訊ADR、拼多多、京東等明星股小幅下跌,恒大ADR跌22.06%較港股仍有16%的溢價。
除了多個市場股市下跌外,周一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也是全面走低。截至北京時間9月21日5:30,除了黃金上漲外,其余大宗全部下跌。其中COMEX白銀跌0.41%,NYMEX原油、ICE布油都大跌超1.5%,LME銅、LME鋅、LME鎳等跌幅較大,均超2%。
10年期美債收益率盤中失守1.30%并大跌逾7個基點。美元指數一個月最高。
加密貨幣也大跌,比特幣24小時內跌幅超過9%,回落至43000美元/枚下方;以太坊盤中失守3000美元關口,24小時內跌幅一度超過10%。數據顯示,24小時內,加密貨幣市場超25.5萬人爆倉,爆倉金額超過86億元。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分析師Michael Wilson團隊在周一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強調更傾向于悲觀的股市前景,即市場將在經濟顯著走弱和企業利潤受到擠壓的背景下出現20%程度的回調。大摩建議投資者抱緊防御性、高質量公司,并持有一些金融股的頭寸以期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獲益。
周一歐美股市大跌5點原因
據財聯社報道,綜合市場分析和報道,周一歐美股市大跌的原因大致有五點:
1、有分析師認為,美股開盤跌勢受到了歐亞股市大跌的影響,周一早些時候香港市場重挫逾3%,在新的一周剛開始時給了市場當頭一棒;
2、美聯儲將于本周二開始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如果政策制定者表達出“通脹激增、就業市場有所進展”并給出準備收緊流動性的信號,將會引發市場潛在的震蕩;
3、北半球秋冬季節即將到來,新冠疫情將再度進入更容易在北美傳播的階段;
4、根據數據統計,九月是美股歷史上表現最差的一個月,平均跌幅達到0.4%,而且拋售的傾向會在下半月有所提升;
5、雖然國會結束暑假重新開會,但一系列僵局使得原本簡單的美國債務上限問題成為短期內市場最為嚴峻的不確定性因素。
美聯儲要有大動作了?
資本市場對美聯儲動向越來越敏感,美國股市近期已連續多日回調。
中金宏觀分析認為,美聯儲將于9月22-23日召開議息會議。由于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8月底的Jackson Hole會議上向市場傳遞了年內可能Taper的信號(小編注:Taper是美聯儲逐漸縮減資產購買至零的過程。它實際上并不是緊縮,因為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依然在擴張。量化政策的完整周期應當有三步:QE,Taper和QT(即量化寬松、退出量化寬松和量化緊縮)),市場普遍關注Taper開啟的具體時間以及開啟后的節奏。此外,美聯儲對通脹和加息的態度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具體來看:
1) 預計美聯儲將在本次會議上暗示,可能在接下來的會議上開啟Taper。自上次(7月底)議息會議以來,美國經濟繼續取得進展。我們認為,美聯儲會在11月宣布、12月開啟Taper,并可能在明年7月完成Taper。如果美聯儲的計劃也是如此,那么就應該在9月議息會議上開始與市場溝通,因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說過,在Taper之前會讓市場提前知道。此外,市場還會關注Taper的節奏。美聯儲將于12月開啟Taper后,以每月150億美元(100億美元國債,50億美元MBS)的速度削減資產購買,整個過程將于2022年7月結束,耗時8個月。
2) 預計利率點陣圖變化不大,但如果加息預測再次像6月議息會議那樣顯著前移,那么將被解讀為鷹派的信號。我們認為這次美聯儲退出寬松的策略是“早Taper,晚加息”,或者說至少要拉開Taper與加息之間的距離。鮑威爾在Jackson Hole的發言中也提到,Taper后不會馬上加息,預計這次會議后他會繼續強調這一點。鮑威爾之所以會這樣做,一個原因是2013年5月,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Taper溝通中沒有強調這一點,使市場誤將Taper與加息劃上等號,最終引發恐慌(Taper Tantrum)。因此,這次美聯儲應該會吸取教訓,避免在Taper落地前再去刺激市場敏感的神經。
但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加息預測再次前移的可能性。當前利率點陣圖所隱含的首次加息的時點仍然是2023年,但在6月議息會議上,18位官員中有7位認為應該在2022年開始加息,從而使支持與反對提前加息的人數比上升至7比11,增加了市場對提前加息的擔憂。6月議息會議也成了許多資產價格的“分水領”,比如再通脹交易和黃金價格就因為提前加息預期升溫而受挫。如果這次會議上再有兩位及以上鴿派官員“倒戈”,加入支持提前加息的隊伍,那么就會使點陣圖隱含的首次加息時點來到2022年。如果是這樣,對市場來說無疑又是一個非常鷹派的信號。
美財政部長警告:
美政府債務若違約,或將引發“歷史性金融危機”
9月20日,據央視新聞消息,耶倫19日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刊登的文章中說,如果國會不提高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美國財政部的現金余額將在10月降至不足水平,屆時聯邦政府將無力支付賬單,美國將出現債務違約。民主、共和兩黨的經濟學家和財政部官員已就此形成壓倒性一致看法,認為這將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
耶倫警告,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加劇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傷;債務違約也可能引發利率飆升、股價急劇下跌和其他金融動蕩。此外,當前美國經濟復蘇可能會逆轉為衰退,失去數十億美元的經濟增長和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圖片來源:新華社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產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觸及這條“紅線”,意味著美國財政部借款授權用盡。根據美國國會2019年通過的跨黨派預算法案,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在暫停兩年后已于今年8月1日恢復生效。
此前,耶倫就警告美國10月或面臨政府債務違約風險。據新華社9月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耶倫8日警告,如果國會不盡快通過立法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美國很可能在今年10月面臨政府債務違約風險。
耶倫當天在寫給國會民主、共和兩黨領袖的信中說,自聯邦政府債務上限于8月1日恢復生效后,財政部已開始采取非常規措施為聯邦政府提供臨時性融資,但財政部持有的現金和非常規措施很可能在10月耗盡,屆時美國政府將無法履行其支付義務。
耶倫表示,過去的債務上限僵局已表明,國會行動遲緩可能嚴重損害企業和消費者信心,推高短期融資成本,并可能對美國信用評級產生負面影響,給美國經濟和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她敦促國會盡快采取行動提高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產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28.7萬億美元。(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美國2020年全年GDP為20.93萬億美元,中國2020年GDP約為15.72萬億美元)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到2050年,公眾所持美國聯邦債務與美國GDP之比將達到195%,遠高于2020年底98%的預期水平。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編輯| 程鵬 王嘉琦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券商中國、中金公司、財聯社、wind、公開數據
德爾塔毒株全球大流行,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