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丨新消費與新國潮的品牌時代剛開啟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3 14:38:21

付克友(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執行院長)

當新消費時代來臨,新國潮大風起,品牌的崛起也備受期待。

看起來順理成章。從經濟的邏輯來說,“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占據中國GDP的半壁江山,國內消費為主、國際國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消費新格局,也正在形成;從消費的場景來說,數字化大潮已經興起,線上線下融合造就新商業模式,基于社交網絡和新媒介的新消費關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驅動力量;從文化的潮流來說,大國崛起伴隨著大國自信,80后、90后乃至00后正在成為消費的主力人群,帶著與生俱來的民族文化認同。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新消費與新國潮,必然催生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

把握新消費、新國潮趨勢

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品牌搜索熱度占品牌總熱度比例,從45%提升至75%,是海外品牌的3倍。另一份統計也顯示,2020年一級市場中有超過300個新消費品牌獲得融資,崛起了超過2000個新品牌。但是,品牌的崛起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么?

的確,作為創投行業的“最后一個熱戰場”,大量投資熱錢涌入新消費,各種IP雨后春筍,但這一輪增長的特征更多體現為流量,即資本短期推動的流量。品牌當然需要流量,消費品更離不開流量,但是流量未必就是品牌。

一個毋容置疑的事實是,在消費品牌的市場較量中,中國品牌還很難說已經和外國品牌分庭抗禮。不說別的,就拿最近開業的北京環球影城來說吧,試運營期間票價在2000元以上,最熱時到過5000元一張。正式開園后,僅門票與吃喝,一天人均消費就要1000元起步。如果再想湊齊哈利·波特的一身行頭,一件巫師袍849元、一根互動魔杖349元、一條領帶229元……

我們有這樣含金量滿滿的新消費品牌么?僅靠資本和流量短期驅動的消費品,又算什么品牌呢?

事實上,現在媒體上已經有唱衰新消費的論調,稱“投資人投不動新消費了”,稱新消費“正在面臨一場大范圍的潰敗”。

無論是當初的熱烈追捧,還是今天的悲觀唱衰,其實都不夠客觀。資本的聞風而動,作為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并不必然帶來品牌的崛起。這只是品牌崛起的前奏和熱身。

既然如此,我們也不必悲觀。因為,換句話也可以說,新消費與新國潮的品牌時代才剛剛開啟。

這也就是9月1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新聞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以“新品紀元 國潮智造”為主題的2021未來商業高峰論壇的意義所在。

在這次論壇上,發起了“數智賦能共同富裕生態伙伴計劃”,也開啟了“發現1001|未來商業-新消費追光計劃”。無論是以更高能級、更高層級的創新動能,帶動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成長孵化,還是通過對新品牌持續量變與質變的孵化追蹤,尋找1000個新品牌種子,歸根結底都是對基于新消費、新國潮與新智造的趨勢把握,真正沉下心來,參與到推進品牌崛起的進程中來。

缺有內涵有價值的品牌

現在我們缺資本么?不缺。缺經濟基礎么?不缺。缺文化支撐么?不缺。缺數字技術么?不缺。缺消費人群么?不缺。萬事俱備,我們連東風都不缺,但我們就是缺真正有內涵有價值的品牌。而品牌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個長期探尋、追蹤和培育的過程。

正如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所說,一定要把文化和產品之間的融合,看成一個長周期的持續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像目前有些企業在擁抱新國潮時,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嘗試。

也正如優聯資本創始人、董事長王孝華所說,快消賽道的核心價值,不是資本助推后的虛高估值,而是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運營,市場化和規模化良性發展,形成商業閉環。“風來了豬可能會飛,但風過了,豬還是要掉下來。風口過去一地雞毛,一定要回到商業本質上。”誠哉斯言。

作為知名電商主播,李佳琦的說法也很發人深省。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對消費者負責任“流量”才是褒義詞。“為什么消費者對于國貨的接受程度那么低?為什么國際一線品牌一出東西,就很容易成為爆品?為什么大家會有刻板印象說,國貨就是很劣質,會貼上很多不好的標簽?”他的這三個追問,也是對國產品牌的良心拷問。

流量可能帶來短期紅利,但沒有品牌,就沒有附加值和長期紅利。資本的投入,不僅應該帶來流量,還應該形成品牌資產。這是一種隨著時間會增值的資產,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賦予從知名度到美譽度到忠誠度的品牌價值。這也是一筆連續性的長線生意,每一筆投資形成的品牌資產,都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得利息,形成新消費長盛不衰的護城河。就此而言,新消費也需要資本的長期主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付克友(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執行院長) 當新消費時代來臨,新國潮大風起,品牌的崛起也備受期待。 看起來順理成章。從經濟的邏輯來說,“三駕馬車”中,消費已經占據中國GDP的半壁江山,國內消費為主、國際國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消費新格局,也正在形成;從消費的場景來說,數字化大潮已經興起,線上線下融合造就新商業模式,基于社交網絡和新媒介的新消費關系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驅動力量;從文化的潮流來說,大國崛起伴隨著大國自信,80后、90后乃至00后正在成為消費的主力人群,帶著與生俱來的民族文化認同。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新消費與新國潮,必然催生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 把握新消費、新國潮趨勢 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品牌搜索熱度占品牌總熱度比例,從45%提升至75%,是海外品牌的3倍。另一份統計也顯示,2020年一級市場中有超過300個新消費品牌獲得融資,崛起了超過2000個新品牌。但是,品牌的崛起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么? 的確,作為創投行業的“最后一個熱戰場”,大量投資熱錢涌入新消費,各種IP雨后春筍,但這一輪增長的特征更多體現為流量,即資本短期推動的流量。品牌當然需要流量,消費品更離不開流量,但是流量未必就是品牌。 一個毋容置疑的事實是,在消費品牌的市場較量中,中國品牌還很難說已經和外國品牌分庭抗禮。不說別的,就拿最近開業的北京環球影城來說吧,試運營期間票價在2000元以上,最熱時到過5000元一張。正式開園后,僅門票與吃喝,一天人均消費就要1000元起步。如果再想湊齊哈利·波特的一身行頭,一件巫師袍849元、一根互動魔杖349元、一條領帶229元…… 我們有這樣含金量滿滿的新消費品牌么?僅靠資本和流量短期驅動的消費品,又算什么品牌呢? 事實上,現在媒體上已經有唱衰新消費的論調,稱“投資人投不動新消費了”,稱新消費“正在面臨一場大范圍的潰敗”。 無論是當初的熱烈追捧,還是今天的悲觀唱衰,其實都不夠客觀。資本的聞風而動,作為市場行為無可厚非,但并不必然帶來品牌的崛起。這只是品牌崛起的前奏和熱身。 既然如此,我們也不必悲觀。因為,換句話也可以說,新消費與新國潮的品牌時代才剛剛開啟。 這也就是9月1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中央財經大學財經新聞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以“新品紀元國潮智造”為主題的2021未來商業高峰論壇的意義所在。 在這次論壇上,發起了“數智賦能共同富裕生態伙伴計劃”,也開啟了“發現1001|未來商業-新消費追光計劃”。無論是以更高能級、更高層級的創新動能,帶動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成長孵化,還是通過對新品牌持續量變與質變的孵化追蹤,尋找1000個新品牌種子,歸根結底都是對基于新消費、新國潮與新智造的趨勢把握,真正沉下心來,參與到推進品牌崛起的進程中來。 缺有內涵有價值的品牌 現在我們缺資本么?不缺。缺經濟基礎么?不缺。缺文化支撐么?不缺。缺數字技術么?不缺。缺消費人群么?不缺。萬事俱備,我們連東風都不缺,但我們就是缺真正有內涵有價值的品牌。而品牌不能急功近利,需要一個長期探尋、追蹤和培育的過程。 正如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所說,一定要把文化和產品之間的融合,看成一個長周期的持續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像目前有些企業在擁抱新國潮時,只是作一些表面上的嘗試。 也正如優聯資本創始人、董事長王孝華所說,快消賽道的核心價值,不是資本助推后的虛高估值,而是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運營,市場化和規模化良性發展,形成商業閉環。“風來了豬可能會飛,但風過了,豬還是要掉下來。風口過去一地雞毛,一定要回到商業本質上。”誠哉斯言。 作為知名電商主播,李佳琦的說法也很發人深省。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對消費者負責任“流量”才是褒義詞。“為什么消費者對于國貨的接受程度那么低?為什么國際一線品牌一出東西,就很容易成為爆品?為什么大家會有刻板印象說,國貨就是很劣質,會貼上很多不好的標簽?”他的這三個追問,也是對國產品牌的良心拷問。 流量可能帶來短期紅利,但沒有品牌,就沒有附加值和長期紅利。資本的投入,不僅應該帶來流量,還應該形成品牌資產。這是一種隨著時間會增值的資產,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賦予從知名度到美譽度到忠誠度的品牌價值。這也是一筆連續性的長線生意,每一筆投資形成的品牌資產,都可以持續不斷地獲得利息,形成新消費長盛不衰的護城河。就此而言,新消費也需要資本的長期主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