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7 21:14:50
每經編輯 段煉 易啟江
剛剛,德國大選初步結果出爐!
據央視新聞,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當地時間27日凌晨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德國社民黨在26日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中領先,得票率為25.7%,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在聯盟黨得票率為24.2%。
這也意味著,掌舵了這個國家16年,不再尋求連任的現任總理默克爾,可能不久后將告別政壇。隨著這位“鐵娘子”的轉身離開,德國和歐盟,將走向怎樣的明天?
默克爾于2005年上臺,先后成功連任3次,在位時間長達16年,為德國二戰后主政時間最長的兩位總理之一。然而,隨著第四屆任期即將到期,本來大概率可以延續總理生涯的默克爾,公開表示放棄競選連任。默克爾的離任,意味著德國以及背后的歐盟將正式進入“后默克爾時代”。
不過,默克爾在大選過后并不會立刻卸任,而是會繼續履行總理職責直至新一屆政府正式成立。而上屆政府的組閣就耗時長達171天,2017年9月結束大選,2018年3月才組成聯合政府并選舉默克爾擔任總理。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愿意同德國新政府共同致力于維護中德關系,維護中德對話合作,繼續以互利開放的精神推動兩國的務實合作,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和精神,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
美國總統拜登則表示驚訝:“真見鬼!他們很強大。”
德國大選初步結果出爐
社民黨領先
德國大選結果出爐,6040萬擁有選舉權的德國公民通過手中的選票決定了未來四年德國的走向。
當地時間27日,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初步計票結果顯示,德國社民黨在26日舉行的聯邦議院選舉中領先,得票率為25.7%,現任總理默克爾所在聯盟黨得票率為24.2%。
此外,在此前的媒體預測中,環保主義者的綠黨將創下該黨歷史最好的成績,預計獲得大約14%的選票,排名第三。中右翼的自由民主黨(FDP)將獲得11.5%的選票,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AfD)將獲得10.5%的選票,左翼黨為5%左右。
柏林自由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埃伯哈德·桑德施耐德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專訪時指出,本屆大選對于德國民眾來說具有多重特殊的意義:這是兩德統一以來第一次現任總理不參加競選連任的大選;這是議院兩大黨——聯盟黨和社民黨在民意調查中支持率最接近的一次大選;這是參選黨派最多的一次大選;同時也可能是產生聯邦議院席位最多的一次大選……
不過,桑德施耐德坦言,最受德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焦點無疑是執政16年的默克爾即將卸任。
而對于得票率最高的社民黨,挑戰才剛開始。
據中新網,由于沒有任何政黨單獨獲得過半數選票,社民黨需要同其他黨派聯合組閣。在此期間,默克爾或將繼續擔任看守總理。
這可能將持續數周或更長時間。上次選舉后,經過171天漫長的組閣談判,從2017年9月大選結束直至2018年3月德國才終于有了新政府,默克爾被選舉為總理。
這一次,面對更激烈的混戰,德國政治人士認為,默克爾的政治生涯至少在12月底之前不會落幕,很可能將成為德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總理。
此外,如何確保新的聯合政府“不會因內訌而分崩離析”,也將成為擺在社民黨面前的另一大挑戰。
中國外交部 :
愿同德國新政府共同維護中德關系
據北京日報,9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
有記者提問,德國媒體民調顯示,德國社民黨在議會下院的選舉當中得票率暫時居于領先地位,德國總理默克爾即將卸任,中方對于默克爾期內的中德關系有何評價?對未來的中德關系發展有何期待?
圖片來源:外交部網站
華春瑩表示,近些年來中德關系總體上發展是非常良好的,中方重視發展對德關系,認為中德關系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我們注意到,德國大選初步計票結果已經公布,中方愿意同德國新政府共同致力于維護中德關系,維護中德對話合作,繼續以互利開放的精神推動兩國的務實合作,本著相互尊重、求同存異的原則和精神,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
華春瑩說,默克爾總理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系,任內曾經12次訪華,發起并同中方共同主持了全部6輪中德政府磋商,推動中德務實合作和各領域友好交往走深走實,這為兩國人民也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同時也為推動中歐的交往與合作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中方對此表示高度的贊賞。
華春瑩表示,事實已經證明,只要中德雙方堅持鞏固和深化互信,本著平等相待、聚焦合作、互利共贏的相處之道,就能夠推動雙邊關系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我們也希望并且期待著德國的新政府能夠延續務實平衡的對華政策,鞏固中德關系合作的主基調。
據中新網,美媒報道,當地時間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被問到如何評價德國社民黨在聯邦議院選舉中領先時,對這一結果表示了驚訝。
據彭博社報道,當拜登度完周末返回白宮時,記者問他如何評價德國聯邦議院選舉。拜登回答說,尚未看到結果。當記者告訴他社民黨略微領先時,拜登回答說,“真見鬼!他們很強大。”
德國大選選什么?
德國大選實際上是選聯邦議院議員,本次大選是第20屆聯邦議會的選舉,于當地時間9月26日舉行。
德國雖然也是三權分立制的政體,但與美國的模式不同,德國總統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聯邦參議院和聯邦議院(眾議院)共同行使立法權,但參議院的權力相對較小。
德國大選是選民通過手中的選票選舉出聯邦議院的議員,由聯邦議院超過50%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決定聯邦總理人選,同時組成內閣。
不過,由于德國目前政黨繁多,主要參選政黨就有6個,因此極少有政黨能憑借其自身席位數使其總理候選人獲得半數以上選票。所以在聯邦議院席位確定后,各黨將商議組成聯合政府,以確保該政府擁有半數以上席位。在聯合政府建立后,議院投票確定總理人選。而若無法順利組成政府,則可能需要重新進行選舉。
每位選民擁有兩張性質不同的選票,其中政黨選票更為關鍵。德國聯邦議院有598個預定席位等待投票選出,選舉采用聯立制,具體過程較為復雜:每位選民將在投票日投出兩張票——第一張票投給議員候選人,總席次中的半數席次(分區代表席次,299個)由此票決定;第二張票投給政黨,各政黨獲得的總席次由政黨票的票數比例決定。
若某政黨獲得的總席次大于該政黨的分區代表席次,則進行相應補充;若某政黨總席次小于該政黨的分區代表席次,則不補充也不扣除,因此,盡管預定席次為598個,通常實際產生的席次都會大于這個數字。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票中,若某政黨獲得的票數比例小于5%,則該政黨將不會獲得議院席次,分區代表席次和各政黨總席次將按比例重新分配。
參選者都是誰?都有什么主張?
本次大選參選政黨共有6個:聯盟黨、社民黨、另類選擇黨、自民黨、左翼黨和綠黨。
據第一財經,大選前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社民黨支持率暫居第一,聯盟黨、綠黨等緊隨其后。根據YouGov、GMS等權威民調機構的最新數據,近一個月來,社民黨支持率由16%左右快速飆升至25%以上。相反,聯盟黨支持率由第一掉至第二,落后社民黨約4個百分點。作為本屆大選中的“黑馬”,綠黨支持率達到16%,在所有政黨中“穩穩”位居第三。其余政黨方面,自民黨、選擇黨、左翼黨分列第四、第五、第六。
在宣布參加德國大選的候選人中,既有與默克爾同一黨派的拉舍特,也有社民黨的肖爾茨、綠黨的貝爾伯克等。
圖片來源:澎湃視頻截圖
據上觀新聞,社民黨是德國歷史較悠久的政黨之一,政治光譜中偏左,其總理候選人是現年63歲的現任副總理、財政部長肖爾茨。聯盟黨是默克爾所屬的執政黨,立場偏中右,其候選人為現年60歲的北威州原州長拉舍特。綠黨也屬中左陣營,其女候選人貝爾伯克現年40歲,“非典型形象”備受關注,但已與第一梯隊拉開差距。
其中,爭議較大的當屬拉舍特。他與默克爾同屬聯盟黨,卻因丑聞導致其在選情中未能體現出明顯優勢。最被詬病的是,拉舍特7月在洪災考察現場時不顧場合放聲談笑。
據南方plus,外界多評價稱,拉舍特未能頂住“默克爾光環”,倒是肖爾茨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下一個默克爾”。
“作為現任德國副總理、財政部長,肖爾茨在應對德國近年多場危機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史志欽表示,肖爾茨的主張多與社會政策相關,與其所在黨派的屬性是契合的。“面對新冠疫情,肖爾茨制定了大規模財政刺激方案,為德國企業和家庭提供幫助,自然大大加分。”
據央視新聞,社民黨主政的基本措施將是提高最低工資和保障養老金制度。肖爾茨承諾,在自己擔任總理后,一方面,最低工資將提高到12歐元;另一方面,養老金水平將保持穩定,且退休年齡不會繼續上升。肖爾茨坦言,這是社民黨與其他黨派聯合組閣的先決條件。
來自綠黨的貝爾伯克同樣備受關注。一方面,綠黨從未在總理競選中獲得一席之地,今年卻勢頭猛增;另一方面,“80后”的貝爾伯克是德國1949年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候選人。
在史志欽看來,關于貝爾伯克的主張,從其所在黨便可窺之一二。“綠黨支持者多為年輕人,其內外政策較激進;同時,其意識形態較重,比如對華政策持強硬態度,曾要求德國排除華為5G技術。”
貝爾伯克強調改變政策的重要性,要求下一屆政府“必須是氣候政府”。
“但就總體而言,不管由誰負責組閣,德國的大政方針不會出現根本性改變。”中國前駐外大使楊成緒說,過去16年里,德國政治具有穩定性。新的執政聯盟很大程度上會繼承這種平衡政策。對內,會在維護勞工利益、推行大企業增稅等問題上尋找平衡點;對外,包括在對華關系上,一些政黨的入閣可能會帶來不利因素,但大方向上仍會采取相對平衡的做法。施羅德政府時期,社民黨曾與綠黨聯合執政,綠黨領袖費希爾出任外長,其對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的看法沒有固守綠黨的傳統路線,而是趨于平衡。到目前為止,費希爾撰寫的評論文章對中國的態度仍較為友好客觀。
“不過,從各黨對華態度以及迎合社會輿論的角度看,無論哪種組合上臺,執政初始的對華關系可能會出現一個‘冷卻’階段。”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葉江說,但隨著時間推移,兩國關系以及各黨的對華政策又會回緩。
“默克爾時代”謝幕
曾12次訪問中國
據央視新聞,今年67歲的默克爾從2005年11月開始出任德國總理,是德國歷史上的首位女總理,也是首位出身于前東德地區的總理。在她連任四屆、長達16年的執政期間,德國確立了在歐盟中的“龍頭”地位。
默克爾在位的16年時間,通過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將德國GDP占歐盟GDP的比重由23%提高至25.2%。受益于德國鞏固歐盟內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默克爾的影響力向全歐大幅擴散。比如,默克爾力排眾議,與俄羅斯共同推進“北溪二號”的建設工作;也抓住了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契機,與中國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留下了寶貴的“政治遺產”。
德國哈勒大學政治學者瓦維克認為,歐盟其他國家對德國的領導角色基本認可的事實要歸功于默克爾的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默克爾也因此被貼上了“德國鐵娘子”的標簽。
“鐵娘子”的標簽更多來源于默克爾在危機應對時的果斷與智慧,這樣的特質在歐洲男性領導人身上也并不多見。從抵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海嘯,到帶領德國人民迎戰疫情,默克爾在一次又一次危機中把穩了德國甚至是歐洲的“槳舵”。德國圖青政治教育學院院長烏蘇拉·蒙克分析指出,雖然默克爾每次都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但幾乎最后都能作出正確的決定。這或許是“鐵娘子”四個任期一路走來“鐵”的根源。
德國電視一臺網站的新聞專欄,近日發表的題為《16年總理:權力者默克爾》一文對默克爾執政生涯進行系統回顧后指出:默克爾不是一個崇尚新事物的“革命者”,她摒棄空想和夸夸其談,在危機到來和社會動蕩時力求維護穩定。她一方面保持著對社會情緒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又保持著政治的靈活性,始終追求快速轉換,不斷地審視“政治上是否可行”與“可以與誰共同執行” 。
在“與誰同行”這個問題上,默克爾以自身的行動做了最好的詮釋。
在擔任德國總理的16年間,默克爾總共12次訪問中國。用前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的話來說,“在西方國家和中國的交往中,中德兩國領導人的互訪是最密切的、交流也是最多的。”
2014年7月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第一站成都,學做宮保雞丁。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除了政治交往,中德兩國在經貿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中國從2016年到2020年連續五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國。
2010年-2020年中歐進出口貿易額
此外,對于歷時7年、在去年年底達成的中歐貿易投資協定,中德兩國主流媒體共同報道指出,“默克爾正是支持該協議的最積極的那個人。” 她曾多次強調:“中歐投資協定將給我們在市場準入方面更多的互惠待遇”,并且始終相信中國的繁榮發展符合德國和歐盟的利益,“無論是氣候變化、有關世界貿易組織的問題還是其他國際問題,缺少中國或與中國對抗,我們都將無法解決。”
不過,默克爾也因為難民問題備受指責。2015年,默克爾力主歐盟放開中東難民入境,引發了德國及歐盟民眾的強烈不滿,民粹主義也因此在歐盟抬頭。
兩個月前,當被問及引退后的生活規劃時,此前一直對此避而不談的默克爾終于明確給出了答案:“首先是休息,然后我會思考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也許我會讀一會兒書,再閉上眼睛,如果累了就睡上一會兒,然后再看看我會在哪兒。”
這是默克爾第一次表露出“老態”。“默克爾時代”將要謝幕。
“后默克爾時代”
德國將何去何從?
回首過去16年,憑借著極高的個人威望以及務實的執政風格,默克爾在德國和歐盟,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后默克爾時代”,無論是德國、還是歐盟,都將在發展方向上迎來新的挑戰。比如,德國內部,2017年大選中“異軍突起”的極右翼勢力德國選擇黨,時刻準備進入主流政治舞臺。歐盟方面,如何定位歐盟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在中美關系中的角色等,都是“棘手”工作。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近日撰文指出,默克爾的繼任者面臨與默克爾時代完全不同的任務。
法蘭克福評論報:國際社會需要一個“富有遠見的德國”
文章稱,默克爾在任的16年代表了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德國,但現在的歐洲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疫情、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競爭等,這些都需要一個全球化的“徹底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改變——與過去16年不同,現在需要的恰恰是一個“富有遠見的德國”。
據文匯報,德國歷來是歐洲政治穩定錨。相比于意大利、法國等頻頻發生政壇振蕩和產出弱勢政府的歐洲國家,德國政治在二戰之后長期保持了超強穩定性。與意大利70余年間更換過68屆政府和30位總理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聯邦德國迄今只出過8位總理,其中科爾和默克爾的執政時間更是長達16年。內閣提前解散的情況在德國也不常見,以聯盟黨為代表的主流大黨對于德國內政保持了有效的控局能力,德國歷屆大選也極少引發政壇地震或者政治僵局。
然而,最晚自右翼民粹的德國選擇黨異軍突起以來,德國的政治生態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政黨格局日益走向碎片化,越來越多的政黨進入聯邦議院,德國政治的超級穩定性也相應削弱——四年前,上屆政府的組閣就耗時長達171天,創下聯邦德國建國后最長組閣時間紀錄。在擁有牢固執政基礎的強勢領導人默克爾即將謝幕的背景下,德國政治不確定性持續增強。
專家們認為:“后默克爾時代”——人心思變。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易啟江
校對|程鵬
封面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 央視新聞、中新網、北京日報、第一財經、澎湃新聞、上觀新聞、南方plus、文匯報、公開資料等
德爾塔毒株全球大流行,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