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30 20:30:29
◎一位與豐光精密有過接觸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業升級需求下,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作為智能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配套產業,精密機械加工特別是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精密加工行業也將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宋思艱
設立北交所消息宣布后,新三板精選層中的“精英”活躍了不少,漲勢此起彼伏。其中的豐光精密(430510)便是受資金青睞的對象之一。
自2021年初以來,進入精選層的豐光精密,股價年內漲幅一度接近300%,總市值更是超30億元。經過近期的調整后,這個“小而美”的行業巨頭,總市值雖回落至23億元左右,但接近18元的股價,仍處歷史高位。
作為一家以精密機械加工、壓鑄制造為核心的精密零部件生產企業,豐光精密在2021年上半年的營收、凈利同比增幅均超過50%。綜合強勁的業績走勢,以及幾天就曾翻倍的股價,這家公司也著實讓投資者頗為期待。
不過,這個被機構認為“無直接競爭對手”的公司,也并非沒有隱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豐光精密現有工業自動化和半導體制造兩類生產線,在近幾年產能利用率都不高的情況下,公司仍在進行募資擴產。
對于產能利用率等相關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嘗試通過電話、郵件等渠道聯系豐光精密,但截至9月30日下午截稿,并未收到相關回應。
從發展歷程來看,豐光精密于2001年7月在青島膠州市成立,公司成立時為日本獨資企業,2009年被中方股東收購全部股權,轉為中資公司,2013年完成股改,成為含少量外資的股份制企業。
此后的2014年,豐光精密正式在新三板掛牌,并于2020年12月28日在全國股轉系統精選層掛牌,交易方式變更為連續競價。在蟄伏了數年后,這家公司在2021年正式迎來爆發。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8月31日至9月8日,豐光精密連續7天7根陽線,累計漲幅128%。在表現最為靚麗的9月8日,其股價的漲幅達到29.95%,全天換手率4.86%,成交額4217萬元,市值31.51億元。
有意思的是,就在今年2月,豐光精密還因在精選層掛牌尚未滿3個月,且公司股票收盤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的發行價,而觸發過穩定股價措施的啟動條件。
不過,9月初的表現,才是豐光精密2021年表現的縮影。在政策紅利的刺激下,豐光精密二級市場變得熱鬧,股價年內漲幅一度接近300%。自9月10日以來,這家公司的股價雖然開始調整,但截至9月29日收盤,其市值仍高達25.74億元。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中,一位關注精選層股票的券商人士表示,股價的上漲,一方面源于北交所利好消息刺激,但豐光精密本身的質地是其受到追捧的另一原因。
從主營業務來看,豐光精密是一家以精密機械加工、壓鑄制造為核心的精密零部件生產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產和銷售精密機械加工件和壓鑄件等金屬零部件。
在2021年半年報中,豐光精密稱,公司成立20年來,專注于精密機械、壓鑄制造的生產和研發,積累了豐富的精密機械加工和研發經驗,在工藝技術、生產設備先進性和操控經驗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在資本市場,業績無疑是檢驗公司質地的重要指標。豐光精密2021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1.3億元,同比增長52.02%;利潤總額約3284萬元,同比增長77.27%;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781萬元,同比增長77.32%。
對于營收的增長,豐光精密解釋稱:2021年上半年公司市場拓展取得較好效果,公司半導體裝備制造類產品和工業自動化類產品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趨穩,汽車行業復蘇,公司汽車類產品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公司前期開發的新客戶、新項目逐步實現量產,相關產品營業收入相應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看似小眾的行業,豐光精密有著不一般的地位。
在2020年12月的研報中,安信證券曾對豐光精密進行過評價:精密金屬制造服務于眾多下游領域,服務不同下游行業領域的金屬制造企業間競爭較少,而且豐光精密主要生產高精度、高穩定性的精密金屬零部件,因此,公司無直接競爭對手。
不過,豐光精密則提到,公司所在的行業屬于充分競爭行業,隨著下游制造業客戶需求的不斷增長和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內具有領先技術、優質客戶和資金優勢的企業,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企業間差異化競爭態勢日趨明顯。
“在現代工業中,你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精密零部件,正是通過這些小小的精密件,鏈接到法國阿爾斯通、美國西屋、德國費斯托、英國埃地沃茲、日本安川電機等世界排名領先的大企業,在行業細分領域做到競爭無敵手。”在公司所在的膠州市,當地主管部門如是描述豐光精密。
在具體應用上,豐光精密的產品覆蓋汽車、工業自動化、半導體、軌道交通等眾多領域,主要客戶為世界馳名的各行業頂尖制造商。
在2020年底公布的公開發行書中,豐光精密提到,公司與蒂業技凱(THK)、安川電機(YASKAWA)、埃地沃茲(Edwards)、山洋電機(SANYO)、蓋茨集團(Gates)、中國中車、阿爾斯通(ALSTOM)、均勝電子(Joyson)、日本電產(Nidec)、岱高(DAYCO)以及阿特拉斯(Atlas)等世界知名客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與巨頭的業務往來,也讓豐光精密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東莞證券在研報中稱,憑借較強的技術研發、先進生產設備及豐富的生產經驗,進入下游知名企業的合格供應商名單,與下游客戶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因此收入、利潤來源相對穩定。
對此,豐光精密也提到,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布局和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公司始終遵循與優質客戶長期共存、深度合作的發展理念,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根據客戶需求研發新產品,增加供應產品的種類和數量,與客戶形成持續、穩定的合作關系。
然而,在為企業貢獻穩定業績的同時,在以銷定產的盈利模式下,這種穩定的結構,卻也是一把雙刃劍。事實上,從豐光精密披露的數據來看,公司近些年一直存在客戶比較集中的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21年1-6月,公司向前五名客戶實現的銷售收入達到9578.72萬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4.26%。對豐光精密來說,客戶集中度高是一個老問題。2020年豐光精密前五客戶銷售收入占營收收入比例為74.17%,2019年是68.19%。
豐光精密認為,由于公司遵循與優質客戶長期、深度合作的發展理念,再加上公司經營資源有限,最終形成了這種格局。不過,該公司也多次提到客戶集中可能造成的風險:如果公司主要客戶短時間內訂單不足、經營情況出現較大變化或者回款不及時,可能會對公司的經營情況和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半年報中,針對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的風險,豐光精密提到,公司將積極拓展新客戶,積極發現潛在客戶,優化客戶結構,增加銷售收入。通過老客戶的穩定訂單、新產品的開發及新客戶的增長,逐步降低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對公司經營的不利影響。
對于目前新客戶開拓進展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發送郵件嘗試聯系豐光精密方面,但截至發稿,尚未獲得相關回應。
從豐光精密所透露的信息來看,在客戶結構穩定的前提下,新客戶拓展必然會帶來需求增加,面對日益擴大的市場及客戶需求,提高產能已經是早晚需要做的一件事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進入精選層后,豐光精密的擴產已正式提上日程。按照公開發行說明書披露的計劃,豐光精密擬募集資金1.52億元,其中8042.48萬元用于工業自動化類精密金屬部件擴產項目,4943.64萬元用于半導體制造裝備精密金屬部件擴產項目,2217.53萬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成全面達產后,豐光精密預計每年將新增工業自動化領域零部件804萬件、半導體產品零部件200萬件,合計約1004萬件的生產能力。
這些新增產能,卻也面臨消化風險。豐光精密曾作出預警:鑒于公司現有產能利用率尚未滿負荷的實際情況,且項目有2年建設期,客觀存在市場環境、未來行業技術等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不可抗力等不確定性因素。若未來因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市場需求增速低于預期或公司市場開拓不力,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將使得公司存在產能不能及時消化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8月28日,豐光精密收到《關于青島豐光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精選層掛牌申請文件的審查問詢函》(以下簡稱問詢函),要求豐光精密就募投項目新增產能消化合理性作出解釋,并說明報告期內公司工業自動化及半導體類產品的產能利用率、產銷率以及本次募投的產能擴大情況。
此后,豐光精密于2020年10月27日作出的回復顯示,報告期內(2017-2019年、2020年1-6月)工業自動化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49.38%、47.10%、53.14%、64.49%,半導體制造生產線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0.01%、59.43%、68.82%、81.07%,除了在2020年上半年有較為明顯的增長外,其余年份利用率都不高且沒有增長的趨勢。
不過,對于上述產能利用率較低的情況,豐光精密在就問詢函的回復中提到,扣除折舊已計提完畢設備后,工業自動化生產線和半導體生產線的產能利用率接近飽和,2020年1-6月工業自動化生產線和半導體生產線產能利用率分別約為96.20%和90.76%。
與此同時,豐光精密還提到,公司工業自動化與半導體制造領域的客戶訂單持續增長,現有產能不足以滿足客戶未來的增長需求。在豐光精密看來,隨著現有客戶訂單量增加以及公司不斷開拓新客戶,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將持續提升。
一位與豐光精密有過接觸的券商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業升級需求下,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市場規模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作為智能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配套產業,精密機械加工特別是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精密加工行業也將迎來巨大發展契機。
東莞證券則預計,豐光精密下游客戶來自工業自動化領域、汽車零部件領域、半導體領域、軌道交通領域等高技術制造業及裝備制造業。上述行業的市場容量大,且受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未來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