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1 18:12:05
每經特約評論員 魯子舜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黨中央作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的重大決策,全國人大常委會在第一時間內完成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法修改工作,從而掃清了生育三孩的法律障礙。同時,各地各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三孩生育支持政策,促進“三孩政策”順利落地實施。
在筆者看來,雖然不少地方的“三孩大禮包”很誘人,但是要真的想達到人口生育的預期目標,還需從更高層面釋放更多制度紅利。在修改人口計劃生育法的基礎上,需要繼續完善支持生育的相關法律法規。
從“二孩政策”實施情況看,“二孩政策”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期目標,與“生不了、養不起、教不好”密切相關,不少年輕人抱怨“生不起”,是因為從結婚到生育,從養育到教育,再到住房和醫療等,對普通家庭而言負擔較重。尤其住房和教育占家庭支出比重居高不下,成為影響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這也意味著,完善“三孩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規,首先需要解決這些難題。
首先,應當加快學前教育法的立法步伐。優質的便捷的學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年輕父母養育孩子的困境。但長期以來,學前教育機構高度依賴市場,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入園難”“入公辦園難”“入普惠園難”“就近入園難”的問題非常普遍,民辦幼兒園兩極分化現象則比較嚴重。
因此,應當加快學前教育法立法步伐,從制度上解決學前教育資源不足、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嚴重滯后等問題。早在2018年,學前教育法就已列入了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一類項目,有關部門應當結合“三孩政策”實施,加快法律草案起草步伐,早日將法律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就業促進法、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從制度上解決生育婦女的就業歧視。“生育了一個孩子,工作崗位沒了”“生娃后晉升機會沒了”……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實踐中頻頻出現,讓不少女性“不敢生”“不想生”。
在修改就業促進法、勞動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時,必須設計專門的制度,保障女性不因生育而在就業、升職等方面受到影響。在勞動法等法律修改時,還可以通過政策支持,為孩子尚不能進入學前教育機構入托的婦女提供靈活性就業崗位,或者為其居家辦公提供支持,從而使其能“家庭、工作兩不誤”。法律還應當規定,對保障生育婦女就業權益的單位,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
再次,也必須盡快完善社會保險法等法律。只有通過完善生育保險等制度措施,使生育成本由全社會共擔,用人單位的壓力才可能會減小,對女性就業、生育的隱性限制措施才可能會取消。同時,也要通過制定長期護理法等法律,為失能老年人照料提供保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成年子女的養老壓力,使其能夠有更多精力來養育未成年子女。未來,還應當通過制定住房保障法等法律,為多孩家庭提供更加有力的住房保障,解決多孩家庭的住房之憂。
另外,“三孩政策”實施還涉及到許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的修改完善。比如,《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這些法規規章都面臨修改甚至廢止。只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都按“三孩政策”的要求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生育友好型社會才能真正構建起來,“三孩政策”實施一段時間后,才可能取得預期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