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2 00:11:45
每經評論員 王珊
近日,“小紅書的網圖濾鏡有多強”“小紅書種草筆記代發4元一篇”等話題數次登上熱搜,累計閱讀量已超7億。針對濾鏡問題,小紅書于10月17日向用戶道歉,承認部分用戶存在過度美化筆記的情況,并表示今后將嘗試推出景區評分榜、踩坑榜等產品,便于用戶獲取更多元的信息。圍繞代發爭議,10月19日,小紅書回應稱,堅決嚴打代寫代發灰黑產作弊行為。
今年以來,小紅書的出鏡率相當高。上半年,有媒體報道小紅書計劃今年年中在美國進行IPO,并已秘密遞交了上市申請,隨后小紅書對外表示不予置評。本月,多家媒體稱,小紅書赴美上市遇阻后正在考慮在香港進行IPO,募資額約為5億美元,小紅書回應暫無明確計劃。
其實,無論是此前多次被傳“IPO在即”,還是近日的“濾鏡景點”和代發“種草文”亂象,都直指小紅書的商業變現難題。這是當下公眾和資本最關心的議題,也是小紅書難以明確回應的問題。
按理來說,2013年就成立的小紅書,早就積累了大量高端消費人群,乘跨境電商東風,完全有可能成為那只站在“風口的豬”。然而,不幸的是,同時期的多個平臺都已成功上市,小紅書還因戰略定位不清、商業模式不明始終游離在門外。
作為產品,小紅書無疑是成功的。據公開數據,截至2021年3月底,小紅書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超過4300萬,筆記發布量超過3億篇,算得上互聯網內容社區頭部玩家。但作為企業,年輕且消費能力強的高價值力用戶,并沒有給小紅書帶來相匹配的收益,它也尚未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
小紅書長期面臨平臺治理和商業模式的難題。2017年以來,小紅書戰略重心開始向社區內容生態轉變,但內容變現沒有激起太多浪花,變現收入逐漸以廣告服務為主。據頭豹研究院數據,小紅書的電商業務占總營收比重為20%,廣告業務占總營收比重為80%。
內容并沒有給小紅書帶來合適的商業邏輯,卻帶來了平臺治理新難題。因平臺的種草屬性,各大品牌和用戶也將小紅書作為重要的廣告投放渠道,各類廣告紛至而來。2019年至今,小紅書多次因代寫“種草”筆記、數據造假、帶貨圈黑幕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更被曝在各大應用商場下架,但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
小紅書的平臺屬性決定了內容與廣告很難區分,從本質上來說,平臺用戶的所有筆記都是廣告。盡管小紅書采取了“啄木鳥”計劃和“蒲公英”平臺等措施,但也只能對明顯的廣告進行清理,“種草”和廣告的界限模糊,真假難辨,助推了更多的“濾鏡景點”和代發“種草文”誕生。
隨著廣告長得越來越像種草筆記,平臺的監管難度也越來越大,小紅書只好一邊限制部分KOL接廣告、攔截黑產營銷號,一邊又受困于依賴廣告的單一營收結構。
當然,“濾鏡景點”和代發“種草文”也不是小紅書一家獨有,多家熱門內容平臺公司也存在這些亂象,要斬斷背后的灰黑產業鏈,除了需要共同治理之外,還要加強監管部門的約束和行業協會的自律。
“濾鏡”能美化人、景、物,但美化不了小紅書的發展困境。要真正入場,小紅書還需順應社區發展,有限度地延長上下鏈條,既要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社區氛圍與內容品質的維護機制,也要建立內容、商品、銷售、供應鏈聯動的全過程,還要建立自己和KOL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