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暴雨等災害多發 保險業探討巨災保險發展方向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4 12:10:21

◎與會專家圍繞安全科技助推大災保險的創新;臺風、地震大災的預警防范技術經驗;多災種綜合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巨災保險的國際經驗等內容,共同解讀保險行業在大災應對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謀劃行業大災保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提升全社會大災應對能力的思路。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陳星    

前段時間,我國極端天氣多發,給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如何利用保險機制應對巨災風險成了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

為了更好利用行業力量、應對巨災風險,10月22日,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召開大災應對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國家減災中心、中國保險學會,以及氣象、地震、再保險等領域的多位專家進行了分享。

與會專家圍繞安全科技助推大災保險的創新;臺風、地震大災的預警防范技術經驗;多災種綜合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巨災保險的國際經驗等內容,共同解讀保險行業在大災應對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謀劃行業大災保險工作的發展方向和提升全社會大災應對能力的思路。

根據研討會上專家分享,臺風等異常天氣事件是經濟損失和保險損失的主要動因,巨災保險覆蓋的損失嚴重不足,其中地震等地質風險的保險覆蓋不足更為顯著。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巨災風險帶來的損失超過2100萬美元,但保險賠付的覆蓋率并不高。即使在巨災保險參與度最高的北美,仍有一半以上的損失未被保險覆蓋。而亞洲的保險缺口更大,只有約12%的損失由保險公司承保,其中還包括了工業發達且保險深度、密度更高的日本。

此前,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今年河南特大暴雨洪災中,保險業承擔損失比例達到11%,較2020年應對長江流域洪水災害時的7.8%有明顯提升,但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國保費規模已是世界第二,但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仍須提高,險種的針對性和多樣性不夠。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董波在分享時也表示,目前從我國巨災保險試點省份來看,巨災保險主要以地震、臺風保險為主,其他災害類型的保險品種開發基本還處于空白。

“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應對化解大災風險的重要機制。”董波在研討會上介紹了巨災保險的作用:巨災保險能利用行業杠桿,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有效分散巨大災害造成的巨額損失;巨災保險效率更高,在巨災事件發生后,依托于保險公司的快速響應機制,經過實際查勘驗損,實現快速賠付,盡快恢復災民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巨災保險能夠有效地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化解社會矛盾;巨災保險能通過其風險管理功能,在風險發生前進行預判,實現從災前管理到災后救助一條龍服務。

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就巨災保險的發展給出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立法和政策支撐,增強巨災專項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開展巨災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政產學研和保險業對接與協作,共同增強全社會應對巨災的風險防范能力。而在諸多建議中,科技賦能被反復提及。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降彩石表示,應該強化物聯網、5G、衛星遙感等技術與保險深度融合,通過對巨災風險的實時感知、智能研判、主動預警、及時響應、快速救助、智能定損、快速理賠推動巨災風險管理數字化、智能化。

中國人保集團總裁王廷科表示,大災應對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國計民生,建立和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發展巨災保障產品,做好災后理賠服務,是保險業深度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5009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巨災保險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