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6 15:05:39
每經編輯 盧祥勇 易啟江
1986年的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突然爆炸,大量強放射性物質泄漏,釀成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35年后的今天,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殤帶來的警示依然發人深省。
10月21日,一名博主在社交平臺發布打卡切爾諾貝利的組圖引發關注。
視頻來源:@青流視頻
該博主稱自己來到“世界上最危險的旅行地之一”,“徒步三天兩夜,穿越普里皮亞季小鎮”,期間“蓋格探測儀的警報聲此起彼伏,幾處輻射量高達30+μSv(微希沃特)”。
照片中該博主身穿便服,在幾處廢棄建筑物前留影,包括著名的核“石棺”。該行為隨后引發熱議。
圖片來源:網友微博
博主穿便服打卡切爾諾貝利
對上述博主的行為,有網友提出質疑認為其應該穿著防護服,還有網友提醒,其不該宣傳這種地方,可能對他人造成誤解,吸引更多人無防護前往。
該博主則回復稱,大部分時間自己穿著防護服,會找輻射量數值低的地方穿便服拍照,進去之前有協議,告知如何穿衣、需要帶什么。
不過也有部分網友稱博主拍攝的照片增加了其對切爾諾貝利的了解。
1986年4月26日,位于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邊境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發生爆炸,造成30人當場死亡,逾8噸強輻射物泄漏,成為迄今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以4號機組反應堆為中心向外30公里的范圍被定為隔離區。
據烏克蘭官方統計,截止到2006年,有大約240萬烏克蘭人(包括42.8萬名兒童)受到這次事故的輻射影響,出現身體和心理健康問題。人類的健康問題主要受放射性物質碘-131影響。而鍶-90和銫-137會對土壤造成更為持久的污染,植物、昆蟲和蘑菇從土壤中吸收銫-137,受污染的食物有可能出現在人類的餐桌上。所以部分科學家擔心,核輻射會對當地造成幾個世紀的影響。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53269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53272
此前,ins上也刮起了一股風,網紅們紛紛去切爾諾貝利打卡。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介紹稱,少量的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過量的放射性射線照射對人體會產生傷害,使人致病、致死。劑量越大,危害越大。
數據顯示,人類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各種輻射中,來自天然輻射的個人年有效劑量全球平均約為2.4毫希沃特。當輻射劑量低于100毫希沃特時,醫學上觀察不到對人體的確定性效應,即明顯的組織損傷;當劑量超過4000毫希沃特,在沒有醫學監護的情況下,有50%的死亡率,而當劑量超過6000毫希沃特時,則可能致命。
在災難地凹造型惹爭議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切爾諾貝利是一座“死亡之城”,事實上,烏克蘭政府于2011年為游客打開了禁區的大門,每年約有1.5萬人進入此地。
2019年7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對外開放切爾諾貝利隔離區,打造“綠色走廊”,作為觀光通道,并取消拍照的限制。
他說,烏克蘭應當向全世界的學者和游客展示這里,這里將“沒有腐敗和禁令”,只有“投資和未來”。
2019年4月,白俄羅斯也宣布開放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部分禁區。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53274
數據顯示,過去幾年當地旅游業大幅增長,已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旅游經營者將切爾諾貝利變成了一個游樂園,很多游客來這里進行“腎上腺素之旅”,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拍,向朋友們說:“嘿,我在切爾諾貝利。”
普里皮亞季創建于1970年,最初用作安置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工程人員。因處于1986年核事故疏散區而被廢棄,成為“鬼城”。而現在,這里是拍網紅照片的理想之地。
除了茂密的植物,這里還有很多地標性的建筑,帶有歷史意味的軍事雷達、廢棄的學校、孩子們的碰碰車,還有那個一次都沒用就被廢棄了的摩天輪……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741064
如今,人們來到切爾諾貝利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是為了原自己一個探險夢;有人是為了研究核環境下的生物;當然,大部分人就是普通的打卡游客,想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傳說的那樣可怕。
切爾諾貝利和普里皮亞季演變為觀光地,對于一些烏克蘭人來說并非喜訊。“應該以紀念的方式看待普里皮亞季,而不是像迪士尼樂園那樣,被游客在網上瘋傳照片。”親歷這場事故的潘丘克(Olena Pantsiuk)對BBC說,她希望人們提起切爾諾貝利時就可以想起父輩祖輩,“一些核電站工人用生命拯救了世界”。
美國責任旅行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呂貝卡·斯圖爾特表示,“訪問與死亡等悲劇有關的地方之前,重要的是捫心自問,你的意圖是什么”“你想去那里加深理解并表達敬意,還是打算看熱鬧、拍照片?”
21歲的英國大學生亞歷克斯·戴維森去了趟切爾諾貝利。她表示,“自拍要找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在明知有人遇害或受到嚴重影響的地方自拍,會讓別人悲傷。”
2019年,美劇《切爾諾貝利》熱播,世界各地的獵奇游客接踵而至,甚至將這里變成一個熱鬧的“網紅秀場”。這種消費苦難、不尊重逝者的做法,引發社交平臺眾怒。
“如果你要去(旅游),請記住那里曾經發生了一場可怕的悲劇,你要尊重所有經受苦難和犧牲的人們。”美劇《切爾諾貝利》編劇兼制片人克雷格·麥辛2019年在推特上寫道。
編輯|盧祥勇 易啟江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都市快報 、新華社、
中新網、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
德爾塔毒株全球大流行,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