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業界熱議碳中和:未來40年“雙碳”目標會對工業體系帶來巨大變革 要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28 17:55:34

◎未來40年“雙碳”目標會對整個工業體系帶來巨大變革,未來40年“雙碳”應該是工業化的一個新使命,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格局正在不斷演變。

◎要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要建立一個基本靠循環再生為支撐的材料工業體系。

每經記者 張蕊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星

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雙碳目標下,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如何抓住機遇?又面臨哪些挑戰?中國碳市場的規模有多大,蘊藏哪些機遇?

近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第十九期總裁圓桌會議圍繞上述話題進行了研討。

碳市場要做到八大行業全覆蓋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介紹,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112億噸,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約為24億噸,總排放是136億噸,碳匯吸收10億噸,因此凈排放126億噸。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上線交易,目前已運行3月有余。

為什么要有碳交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這主要是基于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驗,當時要控制二氧化硫有兩個選擇,一是命令控制,二是市場交易,而市場交易的辦法比命令控制成本低約一半。

就中國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碳交易市場有其特殊價值。張希良表示,碳交易市場總體來講是最低成本實現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對經濟轉型升級能夠形成有效激勵,相對于以往節能環保政策,也是一種政策轉型。

不過,張希良表示,發揮碳市場在激勵企業減碳方面的作用,要碳市場參與度比較高,覆蓋的企業、行業比較多才行,要真正有一定的交易,進而才能反映價格機制的作用,才會帶來很大好處。

“碳市場的目的不是交易,不是碳價,關鍵是要減排,要促進技術的創新,促進低碳技術的投資。”他說。

張希良表示,從目前來看,7月份啟動碳市場,碳價是可以的,但是交易量不夠活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透露,目前碳市場只納入發電行業,現在生態環境部正在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今年底會公布,對碳市場的發展會帶來新的變化。

張希良說,總的來看,從覆蓋范圍來講,可能“十四五”期間要做到八大行業全覆蓋。全覆蓋并不是行業里所有子行業都覆蓋,而是重點行業、重點子行業全覆蓋,包括鋼鐵、水泥、化工等。

“要盡快增加水泥和電解鋁行業的上線運行,我估計可能從后年開始,水泥和電解鋁也將納入碳市場。”張希良說,鋼鐵行業也在積極研究配額的分配方法,總體來講“十四五”時期應該做到行業全覆蓋,把總量控制與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制度有機結合。

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工業企業應該如何適應“雙碳”要求?未來有何對策?

對此,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表示,中國“雙碳”尤其是工業“雙碳”的實現路徑有幾個方向:一是能源結構調整,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三是靠植樹造林增加碳匯。

“能源方面,要更多地依賴于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結構方面,現狀是高耗能行業占碳排放的50%,這些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要依次達峰,2030年總體上要控制住高耗能行業的產量。”劉文強說,2035年以后可能要開啟工業脫碳的進程。

劉文強進一步闡述,要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要建立一個基本靠循環再生為支撐的材料工業體系。“當然這40年能不能實現、什么時候實現,還有待政策、戰略的調整。”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未來40年“雙碳”目標會對整個工業體系帶來巨大變革,未來40年“雙碳”應該是工業化的一個新使命,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格局正在不斷演變。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劉文強表示,還要建立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技術裝備體系,沒有技術裝備的提升,很難實現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最后,要靠智能化的工業體系來減少能源消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張蕊北京攝影報道每經編輯陳星 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雙碳目標下,我國產業轉型發展如何抓住機遇?又面臨哪些挑戰?中國碳市場的規模有多大,蘊藏哪些機遇? 近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第十九期總裁圓桌會議圍繞上述話題進行了研討。 碳市場要做到八大行業全覆蓋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介紹,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112億噸,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約為24億噸,總排放是136億噸,碳匯吸收10億噸,因此凈排放126億噸。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啟上線交易,目前已運行3月有余。 為什么要有碳交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這主要是基于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驗,當時要控制二氧化硫有兩個選擇,一是命令控制,二是市場交易,而市場交易的辦法比命令控制成本低約一半。 就中國而言,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碳交易市場有其特殊價值。張希良表示,碳交易市場總體來講是最低成本實現減排目標的政策工具,對經濟轉型升級能夠形成有效激勵,相對于以往節能環保政策,也是一種政策轉型。 不過,張希良表示,發揮碳市場在激勵企業減碳方面的作用,要碳市場參與度比較高,覆蓋的企業、行業比較多才行,要真正有一定的交易,進而才能反映價格機制的作用,才會帶來很大好處。 “碳市場的目的不是交易,不是碳價,關鍵是要減排,要促進技術的創新,促進低碳技術的投資。”他說。 張希良表示,從目前來看,7月份啟動碳市場,碳價是可以的,但是交易量不夠活躍。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透露,目前碳市場只納入發電行業,現在生態環境部正在制定一些新的政策,今年底會公布,對碳市場的發展會帶來新的變化。 張希良說,總的來看,從覆蓋范圍來講,可能“十四五”期間要做到八大行業全覆蓋。全覆蓋并不是行業里所有子行業都覆蓋,而是重點行業、重點子行業全覆蓋,包括鋼鐵、水泥、化工等。 “要盡快增加水泥和電解鋁行業的上線運行,我估計可能從后年開始,水泥和電解鋁也將納入碳市場。”張希良說,鋼鐵行業也在積極研究配額的分配方法,總體來講“十四五”時期應該做到行業全覆蓋,把總量控制與全國碳排放總量的制度有機結合。 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工業體系 工業企業應該如何適應“雙碳”要求?未來有何對策? 對此,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表示,中國“雙碳”尤其是工業“雙碳”的實現路徑有幾個方向:一是能源結構調整,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三是靠植樹造林增加碳匯。 “能源方面,要更多地依賴于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產業結構方面,現狀是高耗能行業占碳排放的50%,這些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要依次達峰,2030年總體上要控制住高耗能行業的產量。”劉文強說,2035年以后可能要開啟工業脫碳的進程。 劉文強進一步闡述,要全面建設現代綠色低碳的工業體系;要建立一個基本靠循環再生為支撐的材料工業體系。“當然這40年能不能實現、什么時候實現,還有待政策、戰略的調整。” 所以從整體上來看,未來40年“雙碳”目標會對整個工業體系帶來巨大變革,未來40年“雙碳”應該是工業化的一個新使命,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傳統格局正在不斷演變。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劉文強表示,還要建立以綠色低碳為核心的技術裝備體系,沒有技術裝備的提升,很難實現整個社會的低碳轉型。最后,要靠智能化的工業體系來減少能源消耗。
碳中和 綠色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