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3 14:25:15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日前,2021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落下帷幕。本屆成都創交會以“鏈接數字時代·蓉入美好生活”為主題,聚焦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經濟成果展示和數字產業交易平臺,進而推進城市動能轉換、經濟提質增效,把發展成果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美好生活體驗。
在當今時代,創新活動主要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惟有創新集聚集群,才能持續發展。這是無可爭議的。那么,是什么將城市與創新聯系在一起?筆者以為,具象地看,創新生態是一個重要環節;抽象地看,創新文化是另一個重要環節。
兩位在風險投資行業多年的投資家問:“為什么一些地區能繁榮起來而其他地區卻靜悄悄的?”經濟學家也問過類似的問題:“為什么并非所有國家都發達了?”后者的答案是宏觀視角:包容性制度促進經濟活動,制度因素是解釋國家間差別的核心。兩位投資家基于觀察和比較的方法,得到的結論是,能否構筑創新生態,形成創新文化,系統地激發創新,決定一個城市(地區)經濟的繁榮程度。因為一個在問國家,一個在問城市,國家和城市是不同的系統,其結構和功能有所不同,所以上面的答案不盡相同。
創新生態的物理源起在園區或街區。在這里,人力資本、商業智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投資資金和企業家精神,以及其他相關條件,如公共服務,以某種特別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模式,甚至新業態、新行業,并成長出一批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上述要素中首當其沖的人力資本,主要來源于大學。在中國,好大學幾乎都在大城市。有好大學的大城市,再輔之以其他充分條件,如金融機構、產業基礎,甚至氣候,就有可能在城區、城市,乃至都市圈形成創新生態。在這樣的空間范圍,創新生態圈有較高的生成概率及質量。
觀察中國創新創業的現實,不難發現,個中的南北差異是比較大的。這恰恰與南北間文化差異有關。
研究表明,創新創業是一個與文化關系甚密的行為。關于經濟繁榮的文化假說認為,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從根本上導致了世界各地繁榮程度的差別。有些社會的價值觀可能鼓勵投資、努力工作和采用新技術,而另一些社會可能迷信盛行,不信任新技術,不鼓勵努力工作。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進入以創新驅動為主導的新發展階段。數據顯示,就在這十多年,南北差距拉大的速率加快。由此可見,創新文化對創業創新及其成果的重要性。
上面兩位投資家還說,對于創新生態系統,最重要的不是經濟產出中的成分,而是配方——各種成分是如何組成到一起的。這里的重要配方就是不同的創新文化。在創新生態中,各種因素協同作用,一旦達到相對完美組合,創新生態的功效就趨于最大化。創新生態的文化是關于人以及他們之間如何交互,進而,從創新生態到產業生態,形成新經濟的集聚地和策源地,就像美國的硅谷,以色列的硅溪和中國的深圳。
創新文化的緣起,最重要的,和人的觀念與行為有關。早年,“人”多指移民。比起原住民,移民的觀念和行為更適合創業創新。時至今日,大規模移民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通過好大學每年獲得小規模移民是一種常態,他們將為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這也正是好大學對城市創業創新作用的一個注解。
創新生態與創新文化互為條件、互為因果,推動著城市創新和現代產業發展。二者有機融合的標志,在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效率和規模上表現出來,或者說在現代產業發展上表現出來。現代產業發展表現出三個內在要求,也是其基本特征:空間上集群化(園區化)、機制上生態化和技術上數字化。
在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新興產業發展的內生驅動,一是來自需求,二是來自供給。在老百姓收入水平和技術水平同時低下的漫長時期,需求引導供給是主流。隨著技術革命及其引領的產業革命日益活躍,同時伴隨著老百姓收入水平的較快增長,供給創造需求的特征日益顯著。供給創造需求,本質上就是創新創造需求。
從這個意義上說,以新興產業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創新驅動的產物。現代產業體系在企業家創新、科技創新和產業化創新的共同驅動下逐步形成。創新文化及其形成的創新優勢,深刻地影響著產業活動的投入要素和機制,塑造著社會生活中個人與組織的行為,其作用有著傳遞性和可延續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