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4 22:57:10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思鰻 黃珍 賈明(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近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完善綠色金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拓展綠色債券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綠色金融是從源頭上通過引導資金配置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30-60”碳中和目標的有效抓手。而綠色債券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助力資金進入綠色領域,滿足綠色低碳項目的資金需求,還能夠推動各微觀企業進行綠色低碳轉型。
自2015年9月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首次提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和“研究銀行和企業發行綠色債券”以來,我國致力于探索出一條將金融手段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的道路。Wind數據庫顯示,從2016年至2020年,我國國內貼標綠色債券共發行了711只,境內綠色債券累計規模已突破1萬億元,達到11095.54億元。
綠色債券等融資渠道加強了對實體行業污染防治、綠色制造、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和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篩選出具有領先地位的綠色產業,促進了綠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此外,在綠色金融的發展理念下,傳統行業中污染嚴重、綠色創新技術弱的企業會加快自身轉型升級效率,緊跟綠色發展趨勢。
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體系。綠色債券具有“綠色”和“融資”的雙重屬性,是綠色金融最主要的金融工具之一。我國綠色債券雖起步時間晚,但由于近年來我國對低碳理念和綠色經濟等概念的重視,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十分迅速。根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的統計,中國綠色債券的發行總規模已居于全球第二(2007-2020),僅次于美國。
在筆者看來,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綠色債券的標準體系和監管制度還不夠完善,總體上仍處于發展初期,還存在以下現實挑戰:
第一,認定標準存在差異,難以吸引境外投資。雖然我國在2021年重新對《綠色債券支持目錄》進行了調整,但其仍存在兩方面問題。首先是國內標準存在差異:由于層層下發、多頭監管的問題,不同部門根據《綠色債券支持目錄》所制定的資金規定、發行流程和優惠政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使發行方難以對各標準進行識別。其次是國內與國際的標準難以進行統一化處理:國內標準相對國際通行標準較為寬松,無法使境外投資者對國內綠色債券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從而降低投資效率。
第二,發展仍處于初期水平,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國內債券市場由2016年至今,發展時間較短,綠色債券市場基礎不穩固。國內綠色債券的發行方呈現多元化發展,從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導,逐步開放到地方政府、政府支持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等實體部門。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推行下,盡管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發展速度快、發行量不斷擴大,但較普通債券,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占比較小且呈下降趨勢。
中誠信綠色債券數據庫顯示,2020年綠色債券占比僅為0.39%,較2019年的0.63%出現大幅下降。造成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較小的主要原因是評估成本高、發行標準嚴苛以及后續運營追蹤問題繁瑣,使部分發行者望而卻步。
第三,投資者積極性欠缺,交易市場活躍度不高。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的數據,2019年境內綠色債券投資者中,商業銀行和非法人產品占主導地位,各自占比52%和34%。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國家開發銀行2017年9月開放的“長江經濟帶水資源保護”專題綠色金融債券,是首次向社會公眾零售的綠色債券,擴寬了個人投資者參與綠色金融的渠道。整體而言,國內綠色債券雖然在安全性和監管力度上強于普通債券,但據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測算,綠色債券的收益率差平均比非綠色債券低34個基點,難以使投資者獲得滿意的收益,使投資者沒有動力主動選擇綠色債券,造成綠色債券市場的交易活躍度不高。
毫無疑問,“30-60”碳中和目標的推進需要金融市場的大力支持,中國需建立可持續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作為綠色金融的關鍵組成部分,綠色債券的發展和改革至關重要。由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推動國內與國際綠色債券標準趨同,健全綠色債券頂層設計。我國與國際綠色債券標準存在差異,客觀上表現為某些符合國內口徑的綠色債券并不能在國際標準下獲得認證。隨著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我國應逐步嚴格綠色債券認證標準、精簡綠色債券目錄,從而加快綠色債券市場與國際標準接軌,為綠色債券的發展建立更加堅實的基礎。
第二,促進綠色債券模式創新,形成多元化產品體系,調動市場積極性。在綠色債券品種上,除對公司債、金融債、定向工具等多種綠色債券進行完善外,還應持續開發綠色債券新品種,以吸引投資者的關注和參與。Wind數據庫顯示,截至2021年10月,碳中和債約占綠色債券發行總量的40%,充分說明創新型債券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增加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在綠色債券實施上,應與傳統債券協同互補、共同進步,形成良性循環體系。在綠色債券經濟后果上,加強綠色債券改革創新,進一步規范和修訂相關政策和標準。
第三,避免“重發行、輕投資”,加大投資端優惠政策的范圍和力度。現有優惠政策和政策支持多集中于發行端,如財政貼息、資金獎勵和搭建平臺等,意在促進綠色債券的發行。與此同時,投資端積極性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視。政府部門應加強對投資端的政策引導,如對投資端給予一定力度的稅收減免,建立合理的風險兜底機制和退出機制,以及增加相關的投資者保護條款等,使資金更加有效地流入綠色產業和項目。此外,還應增強國內綠色債券的信息透明度,為境外投資者參與我國綠色債券投資開拓渠道,以更好地滿足綠色債券的投資需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