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0 21:07:12
每經記者 賀娟娟 每經編輯 賀娟娟
關注度頗高的西安二環路改造,近日又有了新動態。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11月4日回復網友相關問題時明確:根據《西安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西安市快速路體系規劃》,規劃二環路為城市快速路。目前西安已經啟動二環路整體改造方案的研究工作,待二環路整體改造完成后將極大改善我市整體交通出行環境。
事實上,今年初西安官方層面就曾提出了“2021年推動十項重點工作”,“謀劃啟動二環、三環擴能提升”被列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部分。而此前相關單位亦在網絡回應中傳達出相應節點,將在年底前啟動項目提升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前期調研工作現已開展。
圖片來源〡視覺中國
巷評:二環線的動工時間可追溯到1993年,本應在原計劃的三年內建成,但受制于資金、隴海線及拆遷等因素,被迫進行多次調整和分期建設,34公里的工程用了約10年修建,直至2003年才開通使用,彼時西安GDP還未突破千億元。
目前投用18年,當然也發揮過拓展城市框架、提高主城與郊區通達性等重要作用。只是,時移世易,西安如今已是人口超千萬,GDP破萬億元的特大城市,420萬輛機動車、700多平方公里建成區……瘋狂增長的數據與城市發展需求,亦在倒逼西安更健全的路網設計和交通體系規劃,尤其是屢次“殺入”擁堵榜單的二環。從更廣域角度來看,二環提升改造并非只是一條路,它關系一城之局。
而關于如何改造,相關討論已甚囂塵上,呼聲最高的主要是,全程高架改造、平交改立交、修建2.5環、提升智慧交通精準治理等。其中,不少人翹首期盼的“西安2.5環”南段已于8月1日正式通車。
不過,比起規劃的方案,有業內人士認為,部分“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提前考慮。比如,改造前有沒有做好替代道路?二環作為西安道路系統中極為重要環線,其改造過程會導致整個城市交通體系運轉效率下降,進而直接影響眾多市民的生活節奏;再比如,高架出入口位置的詳細的考量和論證,能否滿足周邊大部分人便捷出行的需求、會不會造成新的擁堵等等。
說到底,技術、造價等并非最大“攔路虎”,核心在于出發點是不是為了人民,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剩下的交給專業技術人員,二環路的改造想必不會太難。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口下,一場有關“新能源汽車之都”的爭奪戰,在眾多城市間打響,除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也不乏西安、武漢等“追趕者”。11月5日,西安印發《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意見》),圍繞產業規模、核心競爭力、品牌、綠色交通體等方面,打造“全國一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根據《意見》,西安力爭2025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汽車制造業40%以上,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萬輛左右,力爭到2030年全面實現電動化。此外,《意見》稱,2022年全市新建成投運集中式充電場站200個、充電樁10000根,并力爭到2025年建成投運新能源汽車充電站350個、充電樁20000根。
圖片來源〡新華社
巷評:眼下,搶抓新能源風口,已成為城市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之一。西安早在2018年就出臺多個政策文件,明確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而作為未來極具市場想象空間的產業,新能源汽車也是西安近年來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的重點,前陣子“小米汽車落戶爭奪戰”,西安也在列,只是結果頗為遺憾。目前,已有比亞迪、吉利等頭部企業的新能源整車項目相繼在西安建立生產基地。
西安的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逐步提速。《2020年度中國城市交通報告》顯示,在城市公共快充充電樁占比方面,西安、成都、杭州以超75%的比例位列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前三。
除了整車項目、基礎設施,西安亦在發力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下游鏈條、智能網聯與電動化領域等方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不過,短板并非沒有,西安汽車產業規模和聚集程度低,零部件生產企業數量多、規模小而分散,本地配套率低、體系水平不高等仍是發展制約。此外,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西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優勢在于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劣勢在于西北地區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較差。”
而此番新政策出臺,也不難看出西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方面拉長優勢、補齊短板的意圖。
現階段全國租賃市場處于淡季,租賃市場保持緩慢降溫的趨勢。根據貝殼研究院數據,10月超9成城市租賃市場降溫,租賃成交量減少近10%,廣州、深圳、西安、杭州等37個城市租賃市場活躍度均環比降低,降溫顯著,北京、上海、廈門租賃市場則呈現小幅回溫。
圖片來源〡貝殼研究院(下同)
從租金水平來看,觀測的重點40城1-10月較為平穩,8月達到年內峰值后,9、10月保持穩中微跌趨勢,10月租金指數環比下跌0.9%,同比穩中微漲。
相比于2019年同期,北京、上海、深圳、以及西安、杭州、南京等城市租金水平穩中微漲。此外,仍有超6成城市租金低于疫情前同期,比如廊坊、呼和浩特、蕪湖等地。
貝殼研究院分析認為,今年有賴于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租賃市場回歸傳統周期,9月進入傳統租賃市場淡季,10月全國租賃市場保持降溫,預計11月降溫趨勢將延續,租金水平保持穩中回落。此外,由于自10月中下旬以來,局部地區出現疫情反彈,或將加速局部地區租賃市場降溫,但在整體有效的疫情防控下,對全國整體租賃市場影響范圍有限。
一座城市要成為“宜商之城”,超強“省錢力”必定是重要的條件。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通過勞動力、土地和水電等要素成本,綜合評判城市的“省錢指數”。其中,萬億GDP成本優勢TOP10分別為合肥、泉州、西安、南通、鄭州等地。
當下,很多人談到合肥,談的是地方政府的“風投”主義,以為合肥的“翻身”靠“賭”。城市(區域)研究中心指出,綜合合肥的成本優勢,這座城市“賭”的另一面其實是硬實力。在合肥辦公司,土地成本,跟唐山、鹽城等三線城市差不多,人力和水電成本也極具性價比。據說,蔚來落戶合肥時,整車物流費用比奔馳寶馬還要低。
圖片來源〡南方周末城市(區域)研究中心
當然,西安、泉州在成本優勢上也非常突出。一方面,西安GDP萬億量級、人口千萬量級,這類城市市場容量大、人力供給足,最適合“搞錢”。另一方面,西安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用水用電成本也都有較高吸引力。
比如人力成本,智聯招聘《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顯示,2021年Q3,西安平均薪酬8685元,比全國平均薪酬還低1000多元,僅為北京平均薪酬的68%;再比如,近期引發熱議的電力問題,作為能源大省的省會城市,供電、電價方面相對更有保障。
城市(區域)研究中心進一步指出,單就成本來說,正如經濟學家周其仁所言:成本是一個曲線,降到最優點以后就會往上升,這就是“成本的詛咒”。從這個角度來說,內陸城市目前的“成本優勢”終將成為過去。這些城市在抓住機遇的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擴大開放、創新突圍。
全球哪個城市的科研能力最強,很多人第一念頭可能是美國硅谷。不過,最新上線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1”(Nature Index 2021 Science Cities)以一個新的視角關注全球科研城市,即這些城市2015年至2020年期間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相關的研究產出。
增刊顯示,SDG相關研究產出全球前十的科研城市分別是北京、舊金山灣區、紐約都市圈、巴爾的摩-華盛頓、波士頓都市圈、上海、南京等地。
圖片來源〡Sam Chivers
此次入選全球TOP200的中國城市共有28個,除了進入前十的北京、上海、南京,其他依次還有為廣州、武漢、合肥、杭州、天津、香港、深圳、西安、成都、長春、長沙。
西安居全球科研城市第35位,國內排位則緊隨深圳之后,位居第11名。不過,考慮到自然指數的評判更側重生物學、物理學等理科,而西安以西交大、西工大為代表的工科高校實力更為凸顯,且很多科研院所都與軍工有關,無法計入統計范圍,故而,西安真正的科研實力應是更具競爭力的。
2020年攜手晉級萬億GDP俱樂部的6座城市——泉州、濟南、合肥、南通、西安、福州,隨著前三季度經濟成績單的公布,發展分化趨勢逐漸明顯。
根據經濟數據,泉州、南通、濟南、合肥前三季度經濟總量突破8千億元大關,西安、福州落后一個身位,經濟總量尚處于7-8千億元區間。
圖片來源〡搜狐城市(下同)
以2020年GDP總量相差不過10余億元的南通和西安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45.73億元,而同期西安地區生產總值為7639.15億元,兩者差距擴大至706.58億元。
從同比增速看,6城之中,合肥前三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4%,排名第一,南通以10.0%的同比增速次之,而同期西安的增速不足6.0%,比合肥、南通低了4個多百分點;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南通以6.6%的增速領跑,西安與泉州以落后南通1.5個百分點的增速,遺憾墊底。
萬億GDP新秀“三駕馬車”增長表現
今年前三季度,西安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兩年平均增速雙雙墊底,據搜狐城市分析,原因或許是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上,西安表現欠佳。
固投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西安同比下降5.6%,是6城中唯一一座負增長的城市。對此,官方解釋為,“隨著‘十四運’場館及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的陸續交付及使用,從6月開始,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開始回落。今年前三季度,西安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11.5%。”
社會消費品零售、進出口方面,西安增速同樣倒數——前者前三季度同比增長10%,同比增速比全國低6.4個百分點,比全省低2.0個百分點。
在此形勢下,西安如何才能扭轉局勢?官方瞄準的是五個方面:工業基本盤、消費潛力、項目投資、招商引資、以及外資外貿與開放。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