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5 11:07:13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2021年11月15日,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北交所開市,首批81家上市公司正式與400萬投資者見面。以上周五收盤價計算,在這些上市公司中,雖然有貝特瑞這樣市值超900億元的新能源材料小巨頭,但更普遍的是市值30億元以下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總計有63家,占比接近80%。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發行價計算,10家新上市的股票總市值均在10億元下,規模最小的同心傳動總市值不到4億元。
以中小企業為主體,這是北交所相比滬深交易所的重要區別之一。數以百千計的機構,數以百萬計的個人投資者從滬深交易所來到北交所,面對完全不同的投資標的、“30%漲跌停板”等差異較大的制度安排,市場各方都需要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交易所和券商等會員單位需要應對流動性爆炸式增長對整體市場的巨大影響,確保市場平穩運行;上市公司則需要適應進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工作,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信息不對稱及其引發的非理性波動;投資者們也需要調整舊有的投資思維,找到投資“更早、更小、更新”的上市公司的有效辦法,真正分享到北交所上市公司發展的紅利。
脫胎于新三板的北交所,不僅僅要服務于上市公司,同時也要服務于基礎層和創新層的7000多家掛牌企業,北交所是這7000多家企業在資本市場遠航的“燈塔”。構建覆蓋中小企業全鏈條的金融服務體系,探索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中國方案”,是北交所的歷史使命,也是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同時也是北交所發展面臨的最難課題。
非常之功需非常之策,既是資本市場,更為徹底的市場化運作是北交所破局的應有之舉。從交易所公司制、更寬松的交易規則等方面,北交所已走在市場化的前列,但未來需要解決的命題仍然緊迫且重大:融資端如何改革,融資工具如何創新,“小額、快速、靈活、多元”的發行融資制度如何優化,決定了北交所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效果,也決定了北交所對新三板公司的吸引力。先開局,才可能破局。北交所正式起航,這些問題需要在發展中結合實際情況才能找到答案。
滬深交易所已有30多年的發展歷史,這30多年恰恰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階段,而北交所誕生于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投資者們在北交所不用踮腳就能采到的“低垂之果”并不會太多,這是北交所和滬深交易所的又一個重要區別。考慮到北交所公司處于更早期的發展階段,面對的不確定性更多,這對投資者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投資者應當有理性的認識。初創時期的北交所,比滬深交易所更需要專業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積極引入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長期投資者,同時在制度設計上偏向長期投資,才能最大化北交所市場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北交所的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