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9 09:17:35
每經評論員 薛暉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自7月1日以來,許家印已透過變賣個人資產或質押股權等方式,累計向恒大集團注入超過70億元現金。
就在此前的11月14日,融創中國亦公告稱,董事局主席孫宏斌自掏腰包拿出4.5億美元(約合29億元人民幣)以無息貸款的形式支持融創中國。同時,融創中國及融創服務進行股票配售,募資9.52億美元(約合61億元人民幣)。融創本次共獲得90億元現金支持。
雖然恒大與融創對資金的渴求不在一個數量級,且目的也有所不同——恒大自救性更強,而融創屬于未雨綢繆,但兩條消息給人一個共同的印象:房企能否“過冬”,企業家的姿態很重要。
由于市場環境的影響,下半年開始全國各主要城市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呈斷崖式下跌。與此同時,國際評級機構紛紛下調房企信用評級,于是房企面臨股債雙殺的局面,加之接近年終歲末,銀行開發貸的額度早已用完。若想從銀行貸款,還要再熬兩個月。而要發行海外債的話,也同樣艱難——受評級下調影響,海外債無人問津,以至于近期海外債發行額度腰斬。
總之,遠水難解近渴,于是求人不如求己。
除了恒大和融創外,積極自救的房地產企業家亦不在少數,包括新城控股、建業地產、祥生控股等在內的多家房企提前贖回集團發布的美元債。另外,世茂集團、富力地產、中南建設等房企大股東還紛紛逆市增持公司股票。凡此種種,都是企業管理層用行動給企業打氣,增強市場信心。
也許有人會說,自己的公司自己救,有何崇高可言?
且不說,上市公司早已不是老板的私產——大半股份早已公眾化,責任也該大家分攤。單從企業的責權利而言,“有限責任公司”已明文規定,企業負責人無須承擔所有責任。眾所周知,有限責任公司存在一個責任的“防火墻”,其本質上是保護創業者——不至于風險高到需要傾家蕩產甚至父債子還,也不至于令潛在的創業者望而生畏。
然而,從另一個視角看。在當下的中國,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輿論,都希望企業家更有擔當,能夠成為經濟和社會的脊梁。慶幸的是,在中國的確有這樣一批有擔當、有韌勁、不服輸的企業家,從他們身上,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一位不離不棄的企業家,就是企業的最大希望所在。
在過去的一年里,已有不少房企舉步維艱,如泰禾集團。但公司并沒有一蹶不振,不久前泰禾公布的三季報顯示,雖然依然延續虧損,但單季的主營業收入、歸母凈利均增長1倍多。企業家不躺平,企業不等待,積極的復產復工,已經讓這家企業有了轉機。
而“泰禾們”正是中國房企不甘沒落的一個縮影。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正在洗牌,行業的艱難日子或許還有一段時間。前面的路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唯一確定的是,只有那些在逆境中鍥而不舍的企業家,才能帶領企業走出困境,走向冬天后的春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