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深創投副總裁李守宇:解密深創投的綠色新基建大計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1 22:41:13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吳永久    

“三分靠投資,七分靠服務。”從業二十余年,深創投副總裁李守宇重視企業服務與賦能。在他看來,建設專業的團隊,長期、多方位融合科技創業者的需求不僅是打造企業服務生態的必要環節,是完善公司治理、踐行ESG理念的探索方向,更是企業對接碳中和機遇、發展綠色投資的關鍵抓手。

受訪者供圖

創投應與綠色新基建形成互促

在過去幾年,中國創投事業遇到的阻力有不少,募資艱難疊加熱門賽道擁擠,投資成本不斷上升。在探索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頭部機構優先在綠色新基建領域著手并布局,憑借其市場化的基因逐漸占領投資界C位。

李守宇指出,綠色科技創新企業周期長、風險大、不確定性高,同時又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傳統金融服務方式很難在兼顧科技創新企業特征的同時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只有通過創業投資的商業模式與科技創新企業高成長、高風險、高投資、長周期耦合共生。

李守宇表示,現在的創投環境其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變化和國家資本市場環境的變化相關,也跟國家的政策導向及企業社會責任緊密相連。“現在資本市場有二八原則,我們投的很多企業都是行業龍頭,但也需看到的是,資本介入綠色產業生態的動力仍舊不足。”李守宇表示,從需求側來講,創投的確應該與綠色新基建的打造形成互促。

李守宇表示,雖然綠色科技比較缺乏直接的商業價值,但并非沒有投資價值,依然可以將投資機構的投研專業性同企業長期發展結合起來。“一是引導作用,引導科學家、企業家朝著減少碳排放的方向進行研發投入和創新創業,不符合綠色投資理念的不投資;二是扶持作用,發現具有潛在商業價值的綠色科技項目并投資,全面賦能已投綠色項目快速成長。”

隨著條件的改善,投資機構逐漸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也努力反哺社會,創造更多企業價值。節能減排、清潔能源是中國“脫碳”進程關鍵一環,深創投一直重視該領域的投資。

支持綠色新基建

李守宇表示,綠色新基建的目標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從廣義和狹義層面理解其內涵。“狹義的內涵是指減少能源行業碳排放,加強環境保護,更多地是強調行業本身。廣義的內涵是指與環保、碳中和直接相關或間接產生影響的產業鏈及科技應用。”

據了解,深創投管理基金的規模已達到4000多億元,其中創業投資直投基金約1000億元。在戰略投資七大行業中,就包含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材料。截至今年8月,累計投資新能源/節能環保行業70個項目輪次(61家企業),投資金額25.52億元;累計投資新材料行業164個項目輪次(135家企業),投資金額82.57億元。

具體來看,深創投發展多類型業務及多輪生命周期的基金支持綠色新基建項目,通過設立天使基金、專業化基金、發展并購基金、S基金等業務覆蓋企業多輪融資需求。

創投則以投早、投小、投科技為主,布局了風光發電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節能產業鏈、生態環保產業鏈、資源利用產業鏈。東方日升、寧德時代、鐵漢生態、英科再生等均是其重點投資項目。

李守宇表示,會繼續堅持融商、融智、融資源的初心,與產業龍頭企業結合,投貸聯動,拓展銷售資源,招商引資,持續為企業融資上市服務。

與此同時,李守宇也表示,能源供給側的產業鏈重構,將誕生大量的材料、設備、運營等投資機會。在他看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路上,需要注意各行業的差別。尤其對于電力行業來說,未來的電氣化趨勢明朗,代替化石能源,同時將發電轉化為綠色電力或者零碳電力,均是產業、企業及創業者在當前最需要思考的發展命題。

欣賞新生代敏銳視角

但歸根到底,事在人為,關鍵還是人的作用。在李守宇看來,他對新生代創業者的敏銳視角格外賞識,希望培養種子選手成為賽道內的冠軍。

他解釋稱,現在的創業團隊中,80后、90后非常多,特別是一些信息科技類、互聯網產業類的企業,確實需要年輕的、有活力的團體去做。“我也非常喜歡跟我們的博士后、年輕的投資經理探討一些新興的行業,比如說現在‘Z世代’對于新消費、AR/VR等行業的需求,元宇宙、泡泡瑪特、新型茶飲等,我們也在關注。”

不過,新生事物的估值評價尚缺乏對比參考,一些新經濟領域的投資被看做是“泡沫投資”,李守宇敬畏估值,也對此不否認。但他表示,泡沫散盡了之后,肯定有金子,有強需求。

在他看來,熱門賽道雖然擁擠,但也并非沒有原則。對于通過抬高估值來獲取項目的做法,李守宇并不推崇,會根據情況接受一定的溢價,但也會有限度,不會破壞市場規則,如果估值高得離譜,也會減少投資金額或干脆不投。

對于跟創業者的合作,李守宇表示,深創投的宗旨是發現并成就偉大企業,希望企業實控人、投資人和董監高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團隊,大家齊心協力做大企業,不斷提升企業創始人在管理、技術、經營方面的能力,使企業成為競逐過程中的最后贏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