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每經專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汪泓:中歐培養的學生要有比商業成功更高的追求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21 22:47:58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文 多    

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同樣給當前全球商學院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熱潮下,中國式的管理教育應該如何與時代接軌,培養出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企業家?

中歐供圖

2020年9月,汪泓被委任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在此之前,汪泓曾在高校工作了將近30年,并在離開高校后的10年時間里主政上海北部的寶山區,先后擔任過寶山區區長、區委書記。

日前,履新滿一年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院長汪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的專訪。

談規劃:中歐致力成為助力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全球專家”

NBD:您自去年9月開始擔任院長,履新一年來,和您的預期一樣嗎?

汪泓:中歐可謂是中國教育界改革開放的一扇窗口。能夠在這樣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學院工作,我感到非常榮幸,我希望這個學校越辦越好,讓教授、員工、學生在這里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中歐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和歐盟成功合作的典范,目前已形成在三大洲五地(中國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蘇黎世和加納阿克拉)辦學的全球化格局。中歐并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而是連接中國與歐洲乃至世界的橋梁。中歐的使命是培養具有“中國深度、全球廣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領導者,我們培養的企業家不僅需要有家國情懷,還要有全球視野。在全球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的今天,在中國經濟雙循環發展的大潮中,我們將與教授、同學們、校友們一起探索企業治理的新經驗,一起探究在超高速連接的商業世界中如何提升敏捷領導力,一起探討應對諸如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方法,把學術研究和推動行業發展結合在一起,為商業文明和社會福祉貢獻真知卓識。

NBD: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新形勢、新機遇,中歐做了怎樣的準備?

汪泓:進入“十四五”時期,尤其是在新形勢下,商學院更需要與國家戰略規劃同頻共振。因此,我們也最新制定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展戰略規劃(2021~2025)》。我們的五年發展戰略規劃確立后,接下來會在以下八個方面精準發力、持續作為,分別是“站穩第一陣營”“打造大師陣容”“構建學術高峰”“拓展培養體系”“致力中歐交流”“服務區域戰略”“引領責任教育”“全力賦能校友”八大舉措。

接下來的五年內,中歐將服務于“十四五”規劃要求,堅持改革創新精神,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商業人才,致力于成為全球管理教育界的“中國問題專家”,也要成為助力中國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全球專家”。中歐的愿景是融合中國與世界的教育、研究和商業實踐,促進知識創造和知識傳播,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全球最受尊敬的國際商學院。

談變化:商學院不能滿足于過去的成功,要不斷創新

NBD:近些年,中歐生源呈現什么樣的變化?疫情下,為什么優秀的海外MBA生源更青睞中國?

汪泓:中歐自1994年成立至今已走過27年。學員的構成較最初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學員所處企業的性質來看,來自民營企業的學員比例越來越大。以中歐2021級EMBA秋季班新生構成為例,來自信息技術行業(服務業)的學生占比最高,達到22.4%,制造業和醫藥生物位于第二、三位,分別為18.9%和11.2%。即便是同樣來自同一類別,我們發現與五年前相比,學生們的細分領域更加多元化、泛服務業化。

以房地產/建筑領域為例,過去來自房地產開發領域的學生占到了比較大的比例,而現在室內裝潢設計、白領公寓租賃等領域的學生占比逐漸提升。此外,我們還發現學生在批發/零售/貿易等領域、電子/電氣、金融等行業的比例也比較均衡。

我認為,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服務業在社會經濟中的構成比例越來越大。

在中歐建院這20多年間,全球的商業實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理論的一些底層邏輯也發生了變化,很多企業的組織行為、領導力、人才管理模式等也發生了變化。為了順應這種時代的需求和變化,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培養體系。從最早開設的MBA、EMBA、高管教育等課程,逐步擴展到更廣泛和豐富的課程門類。

面對疫情帶來的持續沖擊,中歐努力適應變化,推動變革,殊為不易。這其中,首先得益于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強大的復原力和韌性,也得益于全體中歐人在疫情下為順利開課做出的種種努力和創新舉措。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為全球商學院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臺。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使得中國成為全球商業創新的沃土,助推中國商學院教育走向世界前列,使越來越多的海外學生關注中國的商業實踐和商科教育。

NBD:未來十年,中國商學院的課堂將如何變革?您對中歐的未來有何設想?

汪泓:目前商學院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世界變化如此之大,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模式快速迭代,商學院不能滿足于過去的成功,要不斷創新,跟上市場的需求,跟上企業發展的需求。我們不僅要講過去的成功故事,還要講未來的發展趨勢,商學院能對時代及商業發展進行前瞻性思考。

當然,我們有充分的信心應對這些挑戰,我認為需作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調整:

一是主動對接科技前沿,加快知識創新的速度,提高知識創新的質量,鼓勵跨學科知識融合創新,適應企業管理的成長性需求,為企業轉型和產業升級貢獻才智。全球16500多所商學院,如果哪所學校在知識創新的速度和質量方面能夠取得領先地位,這所學校就有了立足之本。高校要與政府各類人才政策密切配合,只有以宏觀需求引領自身的知識創造,才能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從而在“新經濟”時代持續培養更多社會發展所需的企業領導者。

二是進一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高校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要與企業緊密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關系。在中歐,我們擁有豐富的校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學校不斷給予的支持,畢業后也愿意為學校提供企業合作資源,從而形成互助聯動模式。我們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也為我們培養人才提供良好的實境教學。

三是要立足和貼近區域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高校的研究和智庫的職能和特色,努力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十四五”時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等國家重要區域戰略是我國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突破點。上海市也提出了“五個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民城市建設要邁出新步伐的任務要求,管理院校要充分把握機遇、履行使命、實現發展,積極為國家和區域發展謀劃未來。

談發展:服務區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全力賦能校友

NBD: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為區域協調發展帶來了巨大紅利,長三角區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其他區域相比有什么差異?您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多長時間?

汪泓:在全國幾個經濟圈中,長三角是龍頭、是標桿。一體化是一個物理形態,高質量是內涵的提高。下好長三角一體化這盤棋,關鍵是思想的打通。長三角一體化是國家戰略,不單是區域戰略,它是長三角經濟圈的整體戰略。只有先建立大戰略思想,摒棄各自發展、互相爭奪資源的做法,才能相繼打通人才、交通、環境、公共服務等各條道路。

長三角包括三省一市,結構不緊密,所以不能以做一個普通項目的心態來規定時間。這是一個大區域圈的統籌、規劃和建設,要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長遠眼光來看它的發展。產業的升級、城市功能的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市場繁榮度的提升、人民生活幸福度的提升,等等,只有在時間的沉淀中,才能做出深厚的內涵。

NBD:那么中歐作為一所商學院,在服務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實現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中,應該把握怎樣的機遇和策略?有什么具體舉措?

汪泓: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三周年,三年來,長三角一體化在體制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聯動、政策推進方面的進展令人鼓舞。

中歐的其中一個校區坐落在上海,在我們中歐八大戰略中的“服務區域戰略”當中,我們最明顯的優勢在長三角,校友50%集中在長三角。

因此,中歐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在長三角人力資源的輻射、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發展和長三角產業鏈高質量的發展中,將發揮更大作用。中歐要立足和貼近區域市場的優勢,充分發揮高校的職能和特色,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中旺盛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中歐現有全職教授80多名,其中2/3來自海外。在推動科技創新和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當中,我們希望充分發揮全球教授的作用。中歐在帶動長三角的人才資源的輻射、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中,理應成為一個圍繞國家戰略、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思想庫、智慧庫和重要的思想理論交流平臺。

NBD:中歐發布《校友影響力調查報告》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

汪泓:建院至今,中歐已培養26000多名優秀校友,遍布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不僅是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時代商業文明和社會責任的積極倡導者。

在學院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全力賦能校友”的戰略舉措。在此背景下,中歐發起校友影響力調查,試圖通過深入的調查和詳實的數據,從商業引領、創業超越、企業向善、人生幸福等幾個方面出發,調研了2252位中外校友(占整體活躍校友的14%)。參與調研校友背景涵蓋制造業、批發零售業、文體娛樂業等20余個行業,其中以從事制造業、金融業及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校友占比最高,調查結果亮點頻出,展現了中歐校友全面、深遠的整體影響力。

調研結果顯示,在全球五大交易所上市的校友掌舵企業2020年營收總值達7.3萬億元人民幣,超過當年全球第九大經濟體加拿大的GDP(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受訪校友負責企業或部門2020年總營收為183萬億元人民幣,約為滬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總營收的3倍。

本次調查,既是客觀評估中歐校友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影響力和貢獻度的重要途徑,也是更好地服務校友、賦能校友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動學院不懈奮進、開啟辦學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談教研:融會貫徹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NBD: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正在重塑中國的商業社會。中歐在引領責任教育方面有哪些舉措?您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

汪泓:中歐是最早在中國提倡企業社會責任的商學院,我們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倡導者,更是社會責任的認真實踐者。

新時代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強調的是要體現在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從企業發展規劃到內部管理制度,從原料采購到生產過程,從內部員工到外部客戶等方面都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企業合法合規地把企業做好是最基礎的社會責任。企業能得到職工的愛戴,能得到客戶和供應商的尊敬,我覺得這也是基本的社會責任。在如上基礎上,才能談得上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推動社會進步,通過商業文明改變世界。企業是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的社會組織,唯有實現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共贏,才符合新時代的商業準則。只有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和社會問題的關注,ESG和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走進人民的視野。企業只有主動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主動積極地協調平衡經濟、生態和社會三方面的協同發展,才能保證整個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從而保證企業自身也擁有一個持續發展的社會平臺。

中歐始終在學院的教學、研究和運營等方面融會貫徹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利用可持續發展研究基金支持優秀的課題研究,深入結合中國實踐,形成一批特色課程和研究成果,引領商學院責任教育。

近年來,廣大中歐校友、校友企業、校友組織、校友公益機構在公益事業的各個領域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公益實踐,成果顯著、潛力巨大。為了把“中歐公益力量”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具影響力的平臺,學院與中歐校友總會聯合舉辦“公益年會”,以此推動中歐公益事業全面發展。

因此,我們常常鼓勵同學們,中歐校友要有比成功更高的追求。中歐人既要關心經濟回報和經濟效益,又要兼顧社會價值,學院愿和大家共勉偕行,讓承擔社會責任的信念常駐心中,共同推動中國與世界的商業文明與進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