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04 10:41:04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出行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隨著平臺發展,數據越來越精細、龐大,就很可能會被納入公共交通的管理范疇。這些數據,是國家運行的基礎信息板塊,必定需要嚴格管理不外泄。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在哪里上市并不只是一個商業判斷的問題。”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上市156天后,滴滴(NYSE:DIDI)正式宣布將在紐交所退市。
圖片來源:滴滴出行官方微博
12月3日,滴滴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經認真研究,公司即日起啟動在紐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啟動在中國香港上市的準備工作。
消息一出,滴滴(DIDI.N)盤前跌10%,此前一度漲近15%,開盤勢創上市以來股價新低。
而今年6月30日,滴滴才正式登陸紐交所,發行價為14美元。
在過去五個月里,滴滴先后經歷網絡安全審查、APP下架并停止新用戶注冊等事件。經歷一系列“動蕩”,滴滴的股價也接近腰斬,截至12月2日收盤,滴滴股價報收7.8美元,總市值376.21億美元。如今轉戰港股前景明朗,滴滴短暫的“美股之旅”也將成為互聯網行業一個標志性事件。
一位出行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滴滴宣布退市的同時對外披露“啟動在香港上市的準備”,意味著滴滴“美股轉港股”這條路可以走通,這也給此前有海外上市計劃的公司提供了一條出路,這對整個出行行業都會有相對正向的影響。
不過,由于滴滴上市僅5個月,如果退市回購要約大概率將按照發行價進行,滴滴目前的股價為7.8美元,若按照上市的14美元發行價進行補貼,這將是一筆巨大的金額支出。
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以滴滴的賬面現金來看,滴滴自身或不具備回購股票的能力,不過如果如傳言所說先啟動美股、港股兩地上市進行股權置換,將大大降低滴滴因退市所付出的成本,港股上市流程也將加速。
普華永道數據顯示,中國香港自去年以來成為內地中概股二次上市的首選地,僅在今年上半年,赴香港二次上市的TMT企業共有4家,分別為汽車之家、百度集團、嗶哩嗶哩、攜程集團,總融資額為人民幣529億元,占上半年TMT IPO總融資額的25%。預計2021年下半年中國香港IPO市場對中概股的吸引力將進一步提升。
如果滴滴得以成功在香港上市,也將為其他尋求上市的出行公司帶來新的想象空間,不過目前監管部門對于滴滴安全審查的靴子尚未落地,滴滴未來將面臨怎樣的處罰?網約車的監管政策變化進一步帶來怎樣的影響?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巧合的是,就在滴滴宣布紐交所退市的前一晚,東南亞網約車巨頭Grab通過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約345億美元。而國內網約車市場也在今年下半年掀起了資本密集入場的潮流,滴滴的“一退一進”也必將帶來網約車市場的歷史性變革。
6月30日,沒有任何預兆與宣傳,甚至沒有敲鐘儀式,滴滴在美國紐交所“低調”上市。上市首日,滴滴開盤價16.65美元,較14美元的發行價上漲了18.9%,盤中市值一度超過800億美元;截至收盤報14.14美元,上漲1%,市值677.93億美元。
根據公開資料,滴滴創造了今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在美募資的最高紀錄,也是目前為止史上第二大中國公司在美IPO,僅次于2014年創下250億美元紀錄的阿里巴巴集團。
不過這也是滴滴上市唯一的高光時刻,此后滴滴股價一路下滑,甚至都沒來得及披露上市后的第一份財報。
7月4日,滴滴因“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被要求下架APP應用商店并接受審查。7月9日,網信辦再度發布通報,因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繼“滴滴出行”APP全網下架后,滴滴旗下25款APP也被要求下架,這25款APP涉及滴滴旗下順風車、代駕、Uber、金融、貨運、配送、公交等各領域業務。
此前,滴滴也一度傳出退市傳聞。7月末,媒體傳出消息稱“滴滴正考慮私有化并與相關部門討論如何解決其上市之后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隨后股價一度飆漲49%。不過,當晚滴滴緊急回應稱,“有關滴滴私有化的傳聞為不實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曾在招股書中提及未來將面臨退市的風險,招股書稱,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外國公司問責法》(HFCAA),滴滴可能因為無法通過美國上市公司會計師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標準,而導致退市。
不過在業內看來,滴滴紐交所退市尋求港股上市也是當前可能的最佳方案——在此之前,該事件長期處于無解狀態,也令其他互聯網平臺尋求海外上市躑躅不前。如今滴滴宣布將轉港股上市,為后者提供了解決方案,也讓更多互聯網平臺意識到網絡數據安全的重要性。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滴滴出行赴美IPO被限制后,未來不僅是出行公司,所有掌握百萬以上用戶數據的互聯網平臺性的公司,今后應該都不大可能再赴美IPO了。
中銀證券認為,網絡安全問題重要性超過傳統認知范疇。網絡安全問題和保護會滲透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場景,遠不止日常的線上辦公、生活領域。未來,網絡安全還會緊密關聯到工業生產、虛擬現實、區塊鏈、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領域。
放眼網約車市場,一直以來都是資本“交火”的戰場,但是不僅是滴滴,頭部企業的上市歷程都不順利。
去年10月,順風車平臺嘀嗒出行向港股遞交招股書,欲搶跑“網約車”第一股。如今一年多過去了,嘀嗒出行的兩次提交招股書均以失敗告終,有消息稱,這可能與其在部分城市落地網約車服務的牌照問題有關。嘀嗒出行未就該消息進行回應。
今年5月在美股遞交招股書的哈啰出行也主動撤回上市申請。11月,哈啰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并在投資方中首次引入阿里集團。
實際上,市場一度有傳言稱,滴滴在美股遞交招股書前第一選擇為尋求中國港股上市,但由于在港上市準備流程比在美上市更復雜,面對的監管會更嚴格,這或許是滴滴轉而尋求美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不過,如今海外上市之路走不通之后,由于市場上的出行平臺背后大多有美元股權基金背景,出行平臺都面臨著相同的兩條路:其一,追隨滴滴的腳步尋求港股上市;其二,拆掉美元股權結構尋求內地上市。相比之下,走第二條路的可能性較低。如果滴滴得以在港股成功上市,將為整個網約車行業提供股價和市值的標桿,則前者不失為一條更好的路徑。
業內認為,一旦滴滴出行如果能挺過這次“錘煉”重新上線,平臺合規性得以進一步完善與成熟,將可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有利估值。不乏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感嘆,7月之后的滴滴是一個“新的滴滴”,在合規、監管等方面都有全新的變化。
另有出行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是目前出行平臺僅有的上市途徑。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出行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隨著平臺發展,數據越來越精細、龐大,就很可能會被納入公共交通的管理范疇。這些數據,是國家運行的基礎信息板塊,必定需要嚴格管理不外泄。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在哪里上市并不只是一個商業判斷的問題。”該業內人士表示。
在該人士看來,在港上市,是權衡后的最好結果。滴滴之后的出行平臺應該吸取行業經驗,提升各方面的合規性,使自己既能順利發展業務,又能妥善承擔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普華永道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國香港市場將繼續成為中概股尋求二次上市的首選地,也將在今年下半年迎來更多公司的上市熱潮。此外,受到海外上市政策不確定性影響,美股上市時間周期也變得不可控,建議有上市計劃的公司持觀望態度,或在政策明確以前考慮其他資本市場或替代方案。
不過,此前嘀嗒出行連續兩次沖刺港股市場均失敗,意味著尋求港股上市也是不小的挑戰。
對于出行平臺來說,港股雖然是唯一的途徑,但是不是最好的途徑?滴滴港股上市后市值水平如何?這些還有待市場后續發展和觀察。
在滴滴上市后的這150多天里,雖然整個行業上市前景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網約車市場還是迎來了最近幾年最大一輪的資本熱潮。
今年8月以來,享道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哈啰出行先后宣布獲得融資,阿里也在11月17日宣布4000萬元投資大眾出行。5個月以來,網約車行業獲得融資額度已超過130億元。
在網約車市場競爭中,大部分網約車平臺選擇在這個“空窗期”加速布局。除了美團打車火速上線、高德打車、曹操出行、T3出行雙向補貼司乘兩端之外,11月底,據《晚點LatePost》披露,美團將智慧交通平臺折分為打車、無人車配送兩大獨立事業部,均向CEO王興匯報。這也意味著,打車業務在美團內部重獲重視。除此之外,高德地圖也被傳出已開始內測新網約車平臺“火箭出行”的消息,未來不排除將推出自營打車服務的可能性。
而在海外市場,Grab成功登陸美股也必將點燃資本市場對網約車市場的熱情。如今滴滴也在對外釋放信號:滴滴將盡快恢復正常運營。而在合規性等問題上經過“洗禮”的滴滴,回歸后也必將對現有市場帶來新的壓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理交通運輸部每月公布的主要網約車平臺數據發現,雖然過去五個月大部分出行平臺爭奪市場動作頻頻,但從訂單量基數來看,這些平臺和滴滴的訂單量依然不在一個量級。
滴滴官方數據顯示,近4個月來,滴滴都沒有新用戶注冊,日訂單相較以前也縮減了超過500萬單次。但根據滴滴此前日單峰值3000萬單測算,其日訂單量仍超過2000萬單,遠高于已經公布日訂單量的其他平臺。而隨著未來滴滴將更多精力重新放回市場增長上,第二梯隊的玩家們將面臨挑戰。
同時,網約車市場的監管進一步正規化。11月30日,交通運輸部、中宣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交通運輸新業態從業人員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保障網約車駕駛員獲得合理勞動報酬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同時要求各地相關部門督促網約車平臺企業向駕駛員和乘客等相關方公告計價規則、收入分配規則,每次訂單完成后應明確告知駕駛員本次抽成比例,保障駕駛員知情權和監督權。
可以預想,滴滴退市后,將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在對主營業務的模式梳理優化上,“平臺型互聯網企業靠傭金獲取收益不是最好的方式,更應該在其他方面進行創新,這也是滴滴未來需要重點考慮的(事情)。”況玉清表示。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每日經濟新聞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