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08 13:33:01
每經評論員 陳婷
近日,伴隨著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公布,“帶貨主播成正式工種”詞條也登上了熱搜,引發廣泛關注。
2020年,人社部等部門發布了互聯網營銷師新職業信息,在“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工種,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伴隨著職業標準的出臺,緊箍咒正逐漸戴到帶貨主播的頭上,直播帶貨行業進一步走上規范化之路。
據筆者了解,去年以來,監管部門早已開始多管齊下加強對直播帶貨行業的監管。2020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國家網信辦發布了《互聯網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今年4月,七部門聯合發布《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對直播營銷平臺、直播間運營者和直播營銷人員的有關行為作了規范。
伴隨著直播帶貨日趨進入強監管時代,越來越多的直播行業亂象被曝光和查處。2020年,全國12315平臺共受理“直播”投訴舉報2.55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835.53萬元。其中“直播帶貨”占比近八成,同比增長357.74%。
而今年“雙11”前,中消協也曾點名直播帶貨存在的問題:如主播夸大功效和用極限詞語誘導消費,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按規定公示證照信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后服務無保障等。
另一方面,辛巴“假燕窩”、薇婭“田園主義全麥面包”事件,再到近期李佳琦、薇婭“歐萊雅全年最大力度促銷”事件和雪梨、林珊珊偷稅漏稅事件,都成為了引爆輿論的焦點事件。無論孰是孰非,行業亂象都在進一步消弭對行業和主播的信任,對這一新興行業的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在外部加強監管的同時,還需要直播從業者發揮主觀意識,加強自律,身體力行地守護行業聲譽。
一來,伴隨著帶貨主播成為正式工種和有關職業標準的出臺,代表著帶貨主播這一職業所產生的社會價值,正日益受到肯定,主播們也正日漸擺脫外界一度冠以的“不務正業”“賺快錢”等負面標簽。對于主播而言,加強自律、嚴守職業標準,不但有利于為自身“正名”,更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
再者,包括主播在內的直播帶貨從業者是帶貨產品質量的關鍵防線,比之外界的監管,能夠更有效地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于個體主播而言,直播場景中消費者愿意下單,除了對價格的考量之外,更多處于對個體主播的信任,加強品控環節,把好質量關,也是在保住個人的信譽度,留住消費者的關注和信任。
此外,伴隨著他律的加強,監管部門正加強對平臺和主播的引導、監管和查處,對從業者而言,加強自律,不但是在維護消費者的利益,更是在保住自身的職業生命。
直播電商的不斷繁榮,帶貨主播成為了高收入職業,主播不能只賺錢不擔責,只有明確了自身的責任所在,在選品、供應鏈和售后服務的保障上下苦功,才能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留住口碑、留住人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