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10 20:17:39
◎恒工精密主要專注于精密機加工件及連續鑄鐵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49億元、4.16億元、5.28億元和4.3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6億元、0.4億元、0.61億元和0.63億元。
◎公司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綜合毛利率低于行業平均水準。公司相關人士就綜合毛利率近幾年處于下降狀態表示,主要源于原材料價格上漲。
◎恒工精密主要產品所屬鑄造行業,近年無論全球還是國內,都只有個位數的增幅。但公司的兩個重要募投項目依然是在公司現有業務、產品與技術基礎上進行的擴產與升級。
每經記者 張海妮 彭斐 每經編輯 文多
雖成立尚不到10年,但在“小巨人”光環的加持下,河北恒工精密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工精密)正準備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
11月23日,恒工精密申請創業板IPO獲受理。中信證券為其保薦機構,公司此次IPO擬募資7.3億元。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恒工精密主要專注于精密機加工件及連續鑄鐵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產能在國內連續鑄造工藝競爭對手中位居前列,并且在2020年成為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不過,在沖刺IPO的過程中,恒工精密卻并不是坦途一片。比如,公司主要募投項目是在公司現有業務、產品與技術基礎上進行的擴產與升級,但就公司產品所處行業來看,近年增速卻非常有限。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這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專利、毛利率上的優勢并不明顯。比如,其擁有的5項發明專利中僅有3項為原始取得;恒工精密的綜合毛利率,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雖處于中上游水平,但卻也有著不及行業平均水準的尷尬。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截圖
在“老字號”聚集的A股市場,2012年成立的恒工精密只能算是一個小弟,在成立不到10年的時候,向創業板發起沖擊的這家企業,必然有自己的底氣。
11月23日公布的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恒工精密是一家致力于精密機加工件及連續鑄鐵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稱核心產品螺桿轉子與液壓閥塊已分別在空壓機核心部件領域、液壓裝備核心部件領域實現批量應用。2020年,公司榮獲國家工信部頒發的“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榮譽。
上述榮譽的取得,自然離不開其在研發上的布局。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恒工精密擁有一支109人的專業獨立核心研發團隊,包含材料力學、機械設計等多個學科的專業人才;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人才培育與對外技術交流合作,同西安理工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臺。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研發費用分別為1473.82萬元、1400.89萬元、1768.25萬元和1398.8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28%、3.37%、3.35%和3.20%。報告期內,發行人堅持自主研發,為保持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發行人工藝技術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導致研發費用持續增加。
在資本市場,專利是反映一家公司技術實力的重要指標。截至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簽署日,公司已擁有授權專利76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71項。
恒工精密在招股書(申報稿)披露的信息顯示,在專利及專有技術情況、研發人員配置、研發投入情況等指標中,公司處于同行業可比公司中的中上游水平。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在恒工精密已獲得授權的76項專利中,發明專利僅為5項。而且這5項發明專利中,原始取得的為3項,另外2項為繼受取得。
雖然在研發投入上絲毫不吝嗇,但原始取得的發明專利僅為3項,投入與產出是否不及預期?12月10日下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恒工精密方面,公司證券部人士表示,公司的研發主要在材料研發,專利情況主要在連鑄材料這塊,專利類型主要表現為實用新型。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項繼受取得的發明專利的其中一項——《一種有機朗肯循環發電裝置》(專利號ZL201410139521.5),是2019年5月8日,袁建華以0元轉讓給公司的。截至招股書(申報稿)披露時,袁建華是公司副總經理。
此外,袁建華曾在蘇州棣文聚能余熱發電科技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袁建華女兒袁海蓓在該公司持股30%;袁建華還持有上海安順船舶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權并曾擔任執行董事、經理、法定代表人。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技術、研發是支撐其業務的根本,而賺錢能力則是反映一家企業實力的最重要指標,這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招股書(申報稿)披露的信息顯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49億元、4.16億元、5.28億元和4.37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6億元、0.4億元、0.61億元和0.6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營業收入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但是受公司廠房及機器設備投資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2019年利潤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恒工精密也提醒稱:未來,公司在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支出仍將持續增加,市場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考慮到下游行業周期波動影響,公司面臨收入及利潤下滑風險。
除了收入及利潤下滑風險,恒工精密的毛利率同樣存在下降風險,從其2018年以來各期數據來看,其綜合毛利率處于連續下降的狀態。
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的毛利總額分別為1.64億元、1.35億元、1.48億元和1.22億元,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6.42%、32.39%、27.97%和27.91%。
對于原因,恒工精密給出的解釋為: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毛利率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系公司為穩固市場地位、開拓市場空間、擴張生產能力,固定資產投資增加導致產品單位成本中廠房設備折舊增加。
與此同時,恒工精密還提到,未來公司若不能持續進行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或者因為市場競爭加劇、成本控制不力等影響,將可能會面臨毛利率持續下降的風險。
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所列舉的同行中,2018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恒工精密的綜合毛利率高于華翔股份(603112,SH)、聯誠精密(002921,SZ),與德恩精工(300780,SZ)基本持平,低于聯德股份(605060,SH)。
恒工精密稱,通過毛利率的比較,總體來說,公司產品的綜合毛利率在同行業可比公司中處于中上游水平,核心競爭力較強。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自認為綜合毛利率在同行可比公司中處于中上游水平,但這家正在IPO的公司,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的綜合毛利率卻低于行業平均水準。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對于具體原因,12月10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恒工精密方面,公司相關人士稱,綜合毛利率近幾年處于下降狀態,主要源于原材料價格上漲。
對恒工精密來說,綜合毛利率有著重要意義。在招股書(申報稿)中,恒工精密提到,公司和同行業可比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均為生鐵、廢鋼等通用性較強的大宗商品,在原材料采購價格上公司和同行業可比公司的議價能力差異不大,故綜合毛利率體現了公司對下游客戶的重要程度。
除了綜合毛利率出現連續下跌,恒工精密所處的鑄造行業,近年來還出現增長率不高的尷尬,而這也關聯到恒工精密下一步募投的方向。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恒工精密本次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流體裝備零部件制造項目”、“流體裝備核心部件擴產項目”、“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有息負債”。
其中,“流體裝備零部件制造項目”、“流體裝備核心部件擴產項目”是在公司現有業務、產品與技術基礎上進行的擴產與升級。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雖然上述主要項目已經拿到了環評批復,但恒工精密作為位于河北的鑄件企業,公司依舊提示了公司在重點區域新增產能與經營規模存在受限的風險。
其中的根源,在于兩個與環保有關的文件。2018年7月國務院公開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8〕22號)提出,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等。
2019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于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鑄造產能的通知》(工信廳聯裝﹝2019﹞44號)就重點區域鑄造產能建設有關事項通知要從源頭把關,嚴禁新增鑄造產能項目。
針對兩個通知可能帶來的影響,恒工精密稱,后續發行人若需進一步新增產能,則受到上述政策限制。發行人在重點區域新增產能與經營規模存在受限的風險。
此外,恒工精密還提到“未來募投項目投產后新增產能的消化風險”:若未來市場、技術、產品等相關因素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本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能否按計劃完成、項目建成投產后產能能否及時消化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新增產能與經營規模存在受限可能,就恒工精密主要產品所屬行業來看,近年也只有個位數的增幅。
公司稱,鑄造行業作為機械制造業的重要上游,其發展狀況與全球經濟發展情況息息相關。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逐步復蘇,通用設備市場需求增長,帶動上游機械制造業及鑄造行業保持增長,全球鑄件產量從2014年的1.04億噸,增長至2019年的1.09億噸,年復合增長率為0.94%。
從區域分布來看,2019年中國以4875萬噸的產量保持全球第一大鑄件生產國的地位,約占全球鑄件產量的44.70%,但相比2018年,產量同比下滑1.22%。將時間線拉長,2014年~2019年,中國鑄造行業產量年復合增長率為1.08%。
圖片來源:招股書(申報稿)截圖
此外,恒工精密所屬的以球墨鑄鐵為材料的鑄件,復合增長率也僅為個位數。中國鑄造協會的數據顯示,我國球墨鑄鐵件的產量從2014年的1240萬噸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1395萬噸,年復合增長率為2.38%。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6716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