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14 14:32:31
每經特約評論員 宋清輝(經濟學家)
自1985年,我國提出素質教育以來,“減負”一詞的提及似乎就沒中斷過,無論是早前黃岡中學的高考神話,還是現在衡水中學培養的大批量優秀人才,勤奮、刻苦、題海戰術、沒有休息日,一直都是高考高分的重要秘籍。在減負的呼聲中,一代代學生的壓力反而越來越大,為什么?因為有的學校老師會告訴學生,“別人減負,你加負,超過成千上萬的人指日可待”。此類現象不時發生,令人深思。
學生眾多壓力之中,有一重壓力來自家長,現在的人們喜歡稱之為“焦慮”,而家長的焦慮來自老師、學校和社會。有的老師會對家長說,“孩子成績不好、心理不好、表現不好,關鍵在家庭,不能依賴學校,家長要對孩子做好引導”。可學生一旦成績優異,甚至拿了知名獎項,老師則會說,“學校為了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汗水,老師為孩子的成長更是白了頭發”。鮮有提及家長的默默付出,更是極少有人會感謝家長向學校輸送了一位好學生。
為了緩解學校、老師施加的壓力,家長們不得不通過強化孩子的學習,釋放心中的焦慮,這種方式就是“課后輔導”和“學科培訓”。所謂“學科培訓”,是家長希望孩子課后“查漏補缺”“鞏固基礎”“提高成績”考慮之后的一大實踐,然而效果如何并不清楚。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課后的學科培訓意味著每日學習時間延長,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習效果會因為“攤薄”課后培訓而減弱。當然,若是上了輔導班后孩子成績有了提升,自然是輔導班的功勞以及他們對外廣告上的新宣傳爆點;若是孩子成績沒有進步甚至倒退,可能會歸結為孩子不夠用功刻苦,或者不夠用心。
其實,學生若是能夠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課前能夠做好預習、課后能夠好好復習,認真完成作業和書本中的習題,就能獲得很好的學習效果,學科培訓的意義也將越來越弱。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參加各種“學科培訓”都更加具有意義。每日背誦幾個新單詞、默寫幾個公式、朗讀幾篇范文,長時間的積攢必然會讓學生的各科學科成績有質的飛躍。
雖然我國各地都在不斷興建學校,“學位緊張”這個名詞似乎就沒有“停”下來過,在老師數量不足的背景下,有時候一位老師要對數百名學生的某項或多項成績負責,壓力不小。不過,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前,各培訓機構擁有一大批高質量授課老師;“雙減”政策出臺后,授課老師不得不接受人事調整。教師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如果能讓這些機構的授課老師進入校園、繼續教授學生課程,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將起到有益的補充和推動作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有培訓機構的“學科培訓”經歷的老師,可以以合同制的形式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對表現突出的老師轉為事業編制,此舉既部分解決了教師的就業問題,又提升了“教學能力”,還大大緩解了“人才壓力”。
面對“雙減”政策,似乎有些學生、家長、老師們感到非常不適應,其實將教育尤其是學科教育作為一種盈利模式,并占用學生大量的課后時間,其本身是一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然而,由于這種不正常現象長時間存在,反而成為了一種“正常現象”。如何過渡恢復至正常,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努力。
家庭方面,需要家長們逐步放下焦慮,要相信一切都會逐步變好。我國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不代表數十年以后也難找工作,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科技如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工作將會越來越輕松;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適齡人員數量減少,就業競爭將逐步降低。學校方面,需要老師們做到為人師表,全心全意為學生們服務。課堂上認真授課,課后耐心答疑解惑;學校在家長下班前組織安排興趣小組、第二課堂、課后答疑等多種課后輔導安排,既可以讓孩子對學到的知識點“溫故而知新”,又可以讓學生學習到更為廣泛的知識。社會方面,需要多使用并優化已有的資源,例如豐富少年宮、科學館等公益場所相關內容,便于學生們可以學到課本中沒有的知識;例如運動場、體育館等,讓學生們可以在課后鍛煉身體。
幾十年前,韓國“雙減”出臺后,也經歷了“執法隊打擊輔導班,家長和輔導老師扮演八仙過海,讓老師深夜回家輔導,或者偽裝成親戚,在家幫助孩子輔導,條件好的老師帶到別墅一對一,條件不好的讓老師在私家車里教書”等“秘密補課”。
那么,我們如何避免、糾正和防范“秘密補課”現象的發生?筆者認為關鍵還是在學校:一是提升授課老師的水平,令學生們可以更好地接受、掌握各種知識、考點;二是盡可能推動小班教學,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三是大幅提高教師薪酬、設定較高的違規成本,令老師不愿、不敢在外授課,減少部分不公平情況。
補課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好成績,之所以存在考試、選拔、評價機制,其目的是為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雖然不是最好的檢驗辦法,但目前為止沒有更好的檢驗辦法可以取代。
筆者認為,學習效果的檢驗方法應該循序漸進,例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因為學習的內容相對較少,可以視情況取消低年級的考試,檢驗方式就需要老師們辛苦一些,多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互動,考察學習掌握情況;對于其他年級的學生,可以在考試試卷中由易到難,避免給學生造成太多心理壓力。在考試成績方面,不排名、不競爭,盡可能在細節方面降低學生們的身心壓力,減少家長們的憂慮情緒。
對于不以分數論英雄的家庭,會為孩子報名“非學科類培訓”。這類培訓是否值得,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培訓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意義,有些早已成為斂財工具,例如曾經被曝光了的“量子糾纏速讀”,騙局充分利用了家長望子成龍的焦慮心理;再例如紅極一時的記憶術訓練,也是充分利用家長焦慮心理,認為孩子學了之后就有過目不忘的記憶術。另一方面,琴棋書畫、體育競技等傳統既能培訓,雖然談不上對學生成長或未來發展有好處,但也能起到一些促進作用。學科與非學科培訓的勞逸結合,一定程度上能夠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成績,還能多了解或接觸一些技能,也就是俗話說的“藝多不壓身”。
當前,不少家長和學生都接受了“非學科類培訓”,美術、舞蹈、武術、鋼琴、小提琴等培訓吸引了許多家庭,家長們認為孩子未來必須有一技之長,因此選擇“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希望他們能形成一項或多項專長。然而,這種想法的起點,本質上來說還是焦慮。
實際上,焦慮大可不必。在校園建設上,我國學生在校學習效果欠佳,其中一個最大短板就是班級人數太多,授課老師不便管理,因此會將培養重點放在高分學生和低分學生身上。將來,隨著培訓機構的老師分流到學校,以及未來還有大量優秀人才從事授課工作,預計我國的教育將逐漸向“小班化”“精細化”轉變。這樣也會便于學生學習,例如可以在放學之后,向學校各科老師咨詢學習上遇到的難題,老師也方便做好答疑解惑的配合,保證學生真正地學懂弄通。
學位足了,學校多了、老師資源更優質了,涌現更多的人才將指日可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