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丨企業實施碳中和戰略要把握五個關鍵點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05 14:13:27

每經特約評論員 鄭慧瑾 賈明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的碳中和元年。繼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并作為雙碳“1+ N”政策體系中頂層設計文件“1”后,雙碳“N”系列政策也陸續落地。

在頂層設計統領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和煤炭、電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的實施方案隨之發布,與科技、碳匯、財稅、金融等保障措施一起,共同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目前,中央對“雙碳”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對于企業而言,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挑戰和機遇也同樣前所未有。

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的估計,要全面達成“30-60”目標,我國仍面臨嚴峻挑戰,其中碳排放重點行業企業的碳減排與碳中和是關鍵。

充分激發企業碳減排動力

顯然,建立企業碳中和的戰略路徑已迫在眉睫。針對企業碳中和實施所面臨的困難,筆者認為,企業要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碳中和體系,就要牢牢抓住五大關鍵點,明確克服困難的路徑,圍繞碳中和各個環節的管理難點構建相應的管理和激勵體系,形成正反饋的良好機制。

首先,作為開展碳中和工作的前提,碳排放責任的準確劃分對企業的技術標準和責任認領的自覺性都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方面,企業首先要結合相關國際標準和地方實際要求,明確自身碳排放責任的技術范疇,建立起產品的全周期碳足跡。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碳中和在短期內的績效提升效果較弱,且沒有明確的碳中和責任界限,行政分派和企業的自覺性(利他性動機)在確認碳中和責任過程中實際上占據重要位置。在助力碳中和的過程中,企業應自覺堅持責任先行,將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納入企業貫徹始終的課題,積極承擔起碳減排責任。在明確碳減排主體責任的同時,持續推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減排,合力實現供應鏈碳中和。

其次,充分激發企業內部碳減排動力。面對氣候變化對碳減排的必然要求,企業應化被動為主動,逐步優化管理和考核指標向碳“考核”轉變,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從低碳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運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開展“碳”績效考核工作,全面調動企業人員參與減碳的積極性,以實現在提高企業效益的同時不斷降低企業自身和全供應鏈的碳排放。例如,國企員工的晉升和薪酬與企業碳減排水平掛鉤,民企員工薪酬與碳減排和低碳收益掛鉤等。

健全企業碳排放信披制度

同時,適度借助碳抵消手段,著重培育碳減排核心技術。傳統行業低碳轉型是必由之路,以石油、燃煤等不可再生資源為依賴的企業將會逐漸喪失市場份額,而新型能源企業則將在未來逐步成為主流,光伏發電、氫能生產、核能應用等領域將成為行業轉型的轉折點。傳統能源企業要以碳中和為契機,圍繞核心業務在工藝和技術方面加大研發和投資力度,拓展低碳轉型的解決方案,確保技術的持續創新與升級,避免一味依賴碳抵消手段的“偽低碳轉型”。

此外,健全企業的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企業首先要強化對碳信息披露必要性的認知,系統地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與機遇進行分析,主動將碳信息披露納入企業核心發展戰略。披露內容和形式可參考國際權威的碳信息披露標準和行業龍頭企業的披露方式,遵循我國相關政策進行披露,確保合規性、及時性以及可靠性。此外,企業可以逐步建立起內部的碳信息披露監督系統,與政府監管、行業監督和第三方鑒證機構等共同形成有效的監督與促進機制。

最后,增強企業韌性,建立“共生共益”的企業生態。與傳統“股東至上”模式下企業對短期經濟利益的單純追求不同,“雙碳”背景下,企業應更多關注非經濟利益,樹立長期價值導向,主動履行利他型社會責任,建立以低碳為導向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從而進一步形成共生共益的企業生態。

在把握五大關鍵點的基礎上,企業可以圍繞企業碳中和的全過程,劃分確碳、減碳、抵碳、披碳和激碳五個階段,從而建立起適用于中國企業的CROCS企業碳中和管理和激勵模型(CROCS模型)。借由CROCS模型,企業能夠更好地明確碳中和工作的整體框架,牢牢把握關鍵點,進而推進高質量發展。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新時代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