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05 14:24:17
每經特約評論員 郭沛源 安國俊
2021年12月21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銀保監會、證監會辦公廳及國管局辦公室等九部門聯合發布《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正式啟動了我國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的申報工作。地方政府應抓住機會,大力促進地方氣候投融資。
所謂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活動有兩個主要的支持范圍:一是減緩氣候變化,二是適應氣候變化,最終目標是通過抑制高碳投資、促進低碳投資,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協同目標。
氣候投融資意義重大。因為要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僅僅依靠財政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還必須通過監管、激勵等多種政策措施,引導市場資金投向氣候領域。中央部委已經開始采取行動,譬如近期央行推出的碳減排支持工具,鼓勵商業銀行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項目放貸。同樣,地方政府也可以采取適當措施,引導市場資金支持當地的“雙碳”工作。
上述《方案》的發布為地方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機會。一方面,成為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地方政府可以獲得政策紅利。《方案》明確,鼓勵試點地方充分發揮創新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九部門也會加強對試點地方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另一方面,成為氣候投融資試點可以顯著提升地方的“雙碳”工作形象,一些好的做法將會凝練成最佳案例和有效模式,還有機會成為先進典型,在國內外宣傳推廣。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氣候投融資的首批地方試點呢?《方案》提出四項要求。首先,申請地方必須是國家級新區或地級市政府。其次,申請地方近三年完成溫室氣體控制、碳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森林覆蓋率等應對氣候變化類約束性指標的年度和進度目標任務,且近年來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事件。再次,申請地方要有特色、有亮點,具有先行先試、輻射帶動作用和推廣價值,優先考慮已經有相關工作基礎的。最后,申報地方要明確配套承諾,包括領導組織、資金配套、項目庫建設等。
前兩條是“硬件”要求,后兩條是“軟件”要求。相較“硬件”,“軟件”更能凸顯地方政府促進氣候投融資的意愿。
通讀《方案》全文,結合綠色金融及“雙碳”工作相關的政策精神,筆者對地方政府申請試點、促進氣候投融資工作提出五點建議。
第一,地方氣候投融資工作要與地方轉型協同。氣候投融資最終要服務雙碳目標,因此地方氣候投融資工作必須要與當地的零碳轉型協同。這點很關鍵。各地因為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產業結構不同,轉型路徑可能不一樣。對轉型壓力較大的地方來說,重點“向內”,即籌集資金助力當地轉型;對轉型壓力不大的地方來說,重點“向外”,即籌集資金助力其他地區轉型,氣候投融資將成為當地金融發展的新增長點。
第二,地方政府要抓住特點打造亮點。地方試點的目的是探索差異化路徑,因此一定要結合當地特點,找出和打造亮點。《方案》中提及一系列重點任務,包括遏制“雙高”項目盲目發展、發展碳金融,等等,筆者認為不必平均用力,而是要抓某一個或幾個點。回答好幾個問題:地方有什么特色?這些特色對國內同類地區是否可借鑒?這些工作是否已有基礎?
第三,氣候投融資工作要以項目和產品為依托。氣候投融資活動是金融活動的一種,但凡金融活動,一般都會涉及到投資一方、被投資一方。投資一方要有相應的金融產品,被投資一方要有相應的與氣候相關的項目。因此,地方政府促進氣候投融資,要以項目和產品為依托。《方案》也鼓勵地方對標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培育本區域氣候投融資項目;鼓勵試點地方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氣候友好型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有效金融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可以將這項工作與現有的綠色金融的促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地方政府要強化碳披露和建立碳信息共享平臺。應對氣候變化的貢獻要以碳強度和碳排放的減量來測算。因此,與碳排放相關的核算、披露和共享都是重要基礎設施。碳數據不僅能服務宏觀的政策目標,也能促進微觀的金融產品設計,譬如將碳排放量與資金成本掛鉤。因此,建議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氣強化地方企業碳排放核算的監督與管理,建立碳排放信息共享平臺。
第五,地方政府要用好用巧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方案》要求地方承諾配套財政資金。筆者建議,地方財政一方面可以支持公共體系的建設,譬如碳排放信息共享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與激勵措施配合運用,譬如對氣候相關的貸款予以風險分擔、風險補償、擔保增信乃至直接貼息、對碳中和債發行人予以成本補貼的獎勵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地方政府用好、用巧財政資金,讓有限的財政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郭沛源系商道融綠董事長、中國責任投資論壇理事長;作者安國俊系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副理事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