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0 08:16:16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陳星 何小桃
開年前后,各大銀行再次掀起清理長期不動賬戶的聲勢。
工商銀行通知,截至2022年1月10日,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客戶主動交易,活期賬戶余額低于10元,未簽訂信用卡、個人貸款還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協議的賬戶,其賬戶功能調整為只收不付。
中國銀行在2021年末公告,對近三年(含)無交易,余額小于等于10元(人民幣)的賬戶,后續將按監管規定暫停金融服務。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清理長期不動賬戶本身是銀行的常規操作,降低管理成本是其中的重要考慮。近期多家銀行集中清理長期不動賬戶,還與響應“清卡行動”、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相關。
記者注意到,各行清理標準差異較大,就目標賬戶余額而言,有的銀行針對的是0元,有的是100元以下,還有的是5000元以下。
清理賬戶與“斷卡行動”緊密相關
工商銀行通知還稱,將持續開展“長期不動”“一人多戶”等個人銀行賬戶(借記卡和活期存折)的排查工作。
通知提到,電信欺詐高風險地區可視“斷卡行動”需要,對排查范圍進行調整,并根據當地監管要求,通過營業網點等渠道進行公告。
而中國銀行解釋,此次排查是為有效遏制跨境賭博、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違規活動蔓延,切實保護廣大金融消費者資金安全和合法權益。
金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多家銀行集中清理長期不動賬戶,還與響應“清卡行動”、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相關,即不動賬戶可能已失去賬戶真實所有人對其的管控,淪為不法分子從事電信詐騙及其他違法違規的工具。通過“清卡”沒收違法工具,可以更好地從源頭上杜絕相應違法行為。
2021年11月,人民銀行披露,組織銀行、清算機構等把縱深推進電信網絡詐騙“資金鏈”打擊治理作為“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體現,保持嚴監管態勢,全力配合公安機關開展“斷卡”行動,結合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提高支付行業風險防控水平。
推動行業風險整治,督促銀行、支付機構清理長期不動戶、“一人多卡”、頻繁掛失補換卡等異常銀行卡14.8億張。
根據公安機關移送涉案賬戶線索,組織商業銀行、支付機構逐戶倒查涉案賬戶及關聯賬戶,中止大量涉詐賬戶業務。
嚴查支付領域涉詐違規問題,對130余家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開展專項檢查,暫停620家銀行網點1至6個月開戶業務。
各行清理范圍差異大
事實上,清理睡眠賬戶和一人多卡行動持續了較長時間。自2020年10月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會同檢察、法院、通訊、金融等部門聯合開展“斷卡”行動,嚴厲打擊非法買賣電話卡、銀行卡等違法犯罪活動,打團伙、摧網絡、斷通道、挖幕后,共打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1.5萬個,繳獲涉詐電話卡373.3萬張、銀行卡56.6萬張,懲戒“兩卡”失信人員17.3萬名,整治違規行業網點、機構1.8萬家。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范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加強賬戶實名制管理,同一個人在同一家銀行只能開一個Ⅰ類戶,銀行應當對同一存款人開戶數量較多的情況進行摸排清理。
各銀行陸續有所行動。不過記者注意到,在排查范圍上,各行差異較大。
主要是賬戶余額要求不一。工行對截至2022年1月10日,連續三年以上(含三年)未發生客戶主動交易,活期賬戶余額低于10元,未簽訂信用卡、個人貸款還款及其他代收代付協議的賬戶,其賬戶功能調整為只收不付。
中行對近三年(含)無交易,賬戶余額小于等于10元(人民幣)等情形,后續將陸續按監管規定暫停金融服務。
浙江景寧銀座村鎮銀行對連續3年(含本數)以上未發生任何非結息交易,余額為0元的賬戶,將停止支付(只收不付)處理。
渤海銀行對連續三年(含)以上未發生非結息交易,賬戶余額在人民幣1元(含)以下的個人人民幣活期存款賬戶(不包含定期存款賬戶及“社保”卡)等情形分具體情況采取限制措施。
天津銀行對于余額低于3元人民幣(含)以下且賬戶一年(含)以上未發生任何交易(不含結息)的個人借記賬戶(不包含商聯卡和禮儀卡),將于每季度末月18日轉為不動戶。已轉為不動戶的賬戶將不能繼續使用,須辦理銷戶。
廣發銀行對已超過三年未發生任何客戶主動金融交易且人民幣活期余額小于等于100元的個人活期銀行結算賬戶分批進行非柜面渠道交易管控。此后將每日滾動對符合條件的賬戶實施非柜面交易限制。
華僑永亨銀行(中國)此前公布的清理范圍及清理措施為:截至2021年3月31日,凡連續兩年以上(含兩年)未發生任何客戶主動金融交易,且賬戶余額低于人民幣5000元(含人民幣5000元)或等值外幣的賬戶,將被限制賬戶交易功能。
記者|張壽林
編輯|陳星 何小桃?王嘉琦 杜波
校對|孫志成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300421625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德爾塔毒株還在全球大流行,奧密克戎毒株又火上澆油,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