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4 09:50:34
每經評論員 胥帥
臨近2021年年報披露期,近百家上市公司改聘審計機構。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上市公司臨陣換審計機構也值得商榷。
一是已經進入2022年,距年報披露截止日已越來越近,臨陣換審計機構能否保證按時披露年報?這就好比是一場期末考試,手腳麻利的上市公司已經快要交卷,你卻磨磨蹭蹭才開始答題。
二是審計底稿、核查進程、回函文件等移交是否足夠順暢,新到審計師是否能更快無縫對接。呈現給投資者的年報多達數百頁,遑論前期的底稿以及函證依據。審計師如果不能盡快消化,最后難免會變成紙面審計、辦公室審計。
筆者注意到,在97家擬改聘2021年年度審計機構的公司中,有22家是被監管實施了風險警示的ST公司。這類企業不乏資金占用、信披不實、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等行為。除開常規的函證核查之外,嚴謹的審計師還會親赴實地,核查客戶、供應商等的真實性。匆忙更換審計機構,他們能否有充足的時間對相應客戶、供應商、應收賬款方、預付款方等諸多主體進行逐一核查?更何況相比長期跟蹤的審計師,新接手審計師對企業既往問題、審計重點、關鍵事項的熟悉度也遜于前者。
三是改聘審計機構的理由是否真實?是否站得住腳?是否存在別有用心的“難言之隱”?
從改聘理由看,以滿足審計需求之類不痛不癢的措辭居多。這對投資者也是無效信息,上市公司需要回答什么是審計需求。在筆者看來,審計需求無非是主動需求和被動需求兩種。被動需求可能是審計機構忙不過來,也可能是審計機構不想接著審計。這是在商言商的正常交易行為,無可厚非。至于主動需求,可能是和審計機構“八字不合”,認為審計機構專業性不夠。也有可能是想換一家更稱心的審計機構,抹去過往不好看的非標意見。
換一家審計機構再變更審計意見,可能會涉嫌審計意見購買。這種違背審計機構獨立性的行為,監管必須重拳出擊。上市公司更換審計機構再獲得不同審計評價的案例并不少見。2021年10月,有媒體通過統計發現,滬深兩市共有431家上市公司更換了2020年報的審計機構,其中有76家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發生改變。
更換審計機構,審計意見變好的比變差的要多。雖然不能貿然下結論存在審計意見購買行為,但結果還是或多或少說明了一些問題。監管也意識到突擊更換審計機構的問題,也對相應公司發函問詢。但只有問詢還不夠,還要強化突擊更換審計機構的信披約束。特別是對于溝通中存在重大分歧、臨近年報臨時變更、上一年度為非標意見或觸及風險警示等特殊情形的,上市公司應當特別說明,并結合前后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勝任能力等進一步論證變更的合理性。同時,前后任會計師事務所應發表針對性意見,明確相關事項是否增加了審計風險、是否可能影響審計結論的可靠性。
聘用審計機構需要經過董事會審議,這就需要發揮獨董的監督作用。對于突擊更換審計機構的異常行為和理由,獨董應該大膽發聲,該質疑就質疑,該投反對票,就投反對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