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5 16:32:17
◎根據2022年1月第1周收集到的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共有63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1月第1周收錄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共有21個項目進入環評審批公示狀態。
每經記者 宋可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4家上市公司2021年年末自身現環保罰單、寶鋼股份旗下公司項目未批先建被罰……2022年1月第1周,哪些上市公司的環境保護與信披責任亮起了紅燈?又有哪些企業項目獲得環評綠燈?且看A股綠色周報第61期。
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環保領域知名NGO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自2020年9月起,基于31個省市區、337個地級市政府發布的環境質量、環境排放和污染源監管記錄等權威數據來源,每周收集剖析中國數千家上市公司及其旗下數萬家公司(包括分公司、參股公司和控股公司)的環境信息數據,發布“A股綠色周報”,旨在借助環境數據庫及專業解析、傳播能力,讓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經營活動中的環境信息更加陽光透明。
根據2022年1月第1周收集到的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共有63家上市公司在近期暴露了環境風險,主要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蘇、廣東。其中,25家屬于國資控制企業,11家為千億市值企業。在環境風險之外,2022年1月第1周,A股上市公司及旗下公司共有21項目進入環評審批公示狀態。
在企業管理能力、財務狀況、行業競爭等因素之外,環境風險日漸成為上市公司重要的經營風險之一。環境風險關乎企業發展,也關乎企業形象。
環境風險榜涉及上市公司分布情況(1月第1周)
總體來看,在2022年1月第1周環境風險榜上,超標、違法、事故等負面信息共關聯到63家上市公司,股權關系經過啟信寶數據核查。其中,63家上市公司涉及環境違法違規。從企業分布區域來看,北京排名第一,浙江第二,廣東、江蘇并列第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1月第1周登榜的63家上市公司背后有多達879.68萬戶的股東,投資標的登上環境風險榜,將可能使他們面臨投資風險。
本期收錄數據則顯示,63家上市公司中,46家為此前曾暴露過環境風險的上市公司。此外,不少上市公司自身于2021年年末收到環保罰單。
金額最大的一筆來自于上市公司中辰股份收到的被罰41萬元的罰單。罰款源于2021年7月23日、7月24日、8月3日執法人員對該公司進行多次檢查發現:該公司位于新街街道綠園路8號的廠區東南門拉絲車間乳化液池內乳白色液體流入雨水溝,排入外環境。經委托江蘇中宜金大分析檢測有限公司采樣檢測分析,乳化液池流入雨水渠內的液體中,石油類濃度超過排放標準。
對于這筆處罰,2021年年末,中辰股份發布公告表示,事件發生后,公司立刻查明原因,系因操作工給乳化液池補水,忘記關閉水閥,造成池內白色液體溢流至雨水溝,排放至外環境。中辰股份稱,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對外排液體進行了緊急處理,并對相關操作人員進行了處罰和教育。公司表示,此次事件不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不會影響公司的持續經營。
不過,這并非中辰股份2021年內首次受到環境行政處罰。歷史數據顯示,中辰股份在去年還分別因危險廢物標識牌設置不規范,標志牌危廢種類只寫了HW08等信息,未填寫中文名稱,并且危險廢物出入庫臺賬不規范,未標明出入庫日期、管理人員信息,以及被發現北側交聯車間的四條阻燃、擠塑生產線正在生產,配套四臺UV光氧催化設施中有三臺不在運行,產生的含揮發性有機物廢氣無組織排放,未按照規定使用污染防治設施,而兩次收到環保罰單。
在中辰股份之外,收錄數據顯示,ST金正、長鴻高科、招商南油3家上市公司均在2021年年末出現了受到環境行政處罰的情況。而ST金正、招商南油在此之前,都曾在去年出現其自身或旗下控股、參股公司受到環境處罰的情況,長鴻高科則為首次登榜。
另一方面,隨著綠色環保理念受到資本市場重視,更加嚴格的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要求正加速落地,從而督促上市公司切實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引導上市公司在落實環境保護責任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本期涉及環境違法行為的上市公司中,中辰股份在近期公告中提及此次收錄的環境處罰情況。
2022年1月第1周,數據庫收集到69家關聯企業收到環保部門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涉及63家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企業因環境違規違法被罰款金額前十
本期,上市公司寶鋼股份旗下的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錄得了處罰金額最高的環境處罰。
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2021年12月7日執法人員對該公司進行現場檢查,發現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改造建設“熱軋產品質量提升改造項目”于2020年9月開工建設,2021年6月建成,未取得環評批復手續,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由此被責令改正,并被處以85.33萬元的罰款。
過去一年,除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外,寶鋼股份旗下多家公司出現環境違法情況,主要集中在大氣污染方面。其中,寶鋼股份自身也出現其硅鋼部C302機組拉矯除塵排口(DA442)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的情況,并由此被處以了28萬元罰款。
另一方面,寶鋼股份在去年三季報中稱,公司在加快綠色低碳建設步伐。公司稱,其東山、梅山有組織超低排放達標率達90%以上;持續推進“固廢不出廠”工作,寶山、東山基地實現100%固廢不出廠,青山、梅山基地固廢綜合利用率均超年度目標。此外,寶鋼股份表示,自己成功入圍“央企ESG·先鋒50”,位列“央企ESG·先鋒50指數”第7位。但在綠色低碳建設背后,環境風險仍在暴露。
寶鋼股份之外,本期收錄的數據中,出現多條陽光城旗下的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環境監管記錄。數據顯示,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被發現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于2021年11月在濱湖BK202001號地塊項目施工中未按要求落實揚塵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單位在房屋建設施工中未采取有效防塵措施。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由此收到了多筆環保罰單。
而歷史數據顯示,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在過去一年中還產生了不少與噪音、大氣污染相關的環境處罰。
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與銷售的陽光城公告稱,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為其主要子公司。此外,陽光城在2021年半年報中提及,公司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在研發、設計及管理等多維度助力“綠色發展”,但在“綠色發展”之下,僅旗下的華濟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就已在2021年累計了5筆以上的環保處罰。
需要說明的是,近年隨著ESG(環境、社會責任及管治)投資理念逐步升溫,投資者越來越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市公司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環境責任也應受到重視,因此直接或間接參股企業環境數據被納入A股綠色報告項目數據庫。
本期,潞安環能就因其參股的山西潞安環能煤焦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登上環境風險榜。行政處罰數據顯示,2021年9月13日,環境執法人員對該公司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該公司焦爐淘汰拆除現場的保溫棉、殘留的油渣未及時清理回收,未按照項目拆除活動污染防治方案和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由此,山西潞安環能煤焦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被處以罰款24萬元。
項目環評即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是大多數項目開工建設的前置條件,也是項目建設或投產后的環保依據。對上市公司來說,要投資建設新項目,環評審批也是必須經歷的考驗。
1月第1周收錄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共有21個項目進入環評審批公示狀態。
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項目環評獲通過(金額前十)
本期,值得注意的是,龍佰集團旗下云南國鈦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轉子級海綿鈦智能制造技改項目邁過環評關。
該項目的環評批復文件顯示,項目主要建設2條規模均為1.5萬噸/年的海綿鈦生產線,年產3萬噸轉子級海綿鈦并副產9.2萬噸氯氣。項目總投資額達185599萬元。
對于這一項目,龍佰集團曾在2020年8月的公告中指出,該項目的實施,將豐富公司的鈦產品系列,依托公司已有的產業鏈,進一步發揮公司規模化優勢,提升公司在鈦材行業的地位,推動公司“鈦精礦-氯化鈦渣-氯化法鈦白粉-海綿鈦-鈦合金”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實現“做深做精鈦產品,做細做透鈦衍生品”的發展目標,提升公司盈利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除上述項目外,1月第1周,和林微納、東宏股份、吉鑫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或子公司的項目均取得了審批結果為同意(或告知承諾制通過)的環評批復,這意味這些投資項目將很快進入建設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環境信息數據的公開均有賴于環境監管信息公開水平的不斷提升。從2008年《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章專章確立“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從制度建設上得到保障。
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編寫的《2018-2019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報告》也指出,環境信息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逐漸成為政府和社會公眾公認的原則。
如對本項目環境數據存在疑問,或需就榜單涉及環境問題進行溝通反饋,請聯系蔚藍地圖。
(實習生牛盈博、徐茂楠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期部分制圖工具為鏑數圖表)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冰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