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 10:06:38
每經評論員 李少婷
公司治理漏洞已經是造成上市公司“黑天鵝”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縱覽2021年度A股市場,不難發現,幾乎所有出現的“黑天鵝”事件都可循跡至公司治理漏洞。如財務造假的康美藥業,卷入偷逃稅風波、董事會內訌的ST北文,陷入內部人控制后又出現“雙頭董事會”的新潮能源,都是公司治理失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公司喪失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而暴露風險,影響股價表現,最終造成投資者損失。
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全球金融危機等事件波及范圍之廣,深刻地影響了投資理念。過去一年內,ESG理念在國內普及度提升。在財務數據基礎上,ESG更注重可持續發展,從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三個維度,綜合考察標的的整體價值。這背后折射出投資者更關注標的長期潛力的大趨勢,投資市場的整體風格更趨長期主義——區別于短期彈性,長期主義追尋價值增長,是抵抗周期的法寶。
然而,筆者注意到,相較于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投資者一般會更熟悉公司治理,這與信息披露情況有關。有報告顯示,公司最常披露關于公司治理指標的信息,平均披露率為66.3%,其次為環境指標(40.4%),第三為社會指標(28.9%)。
從樸素的觀察來看,公司治理是公司健康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及社會責任的價值取向色彩更濃一些。一個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其核心還是公司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建設,治理水平領先,則應對變局及危機的能力優越,化解風險也將變得更為順暢。
從ESG的角度審視投資決策,意在更系統地判斷風險,公司治理在其中承擔著基礎性的角色。相較于E和S向外探索,G更向內,局外人看公司治理,就像是隔紗觀物,總有些不真切,但如果一個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漏洞,外界就更難相信其在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兩方面的承諾及實踐。已有ESG研究者撰文強調G的作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就曾在2021年刊文指出,各界對于G在ESG中的定位和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知,導致ESG的評價框架對公司治理的重視程度不夠。
具體的評價標準及評級體系的構建仍在路上,但投資者在實踐中需要更早意識到公司治理這一維度的重要價值。公司治理涉及信息披露、內部控制、董事會有效性等因素,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之下,公司治理的目標就是確保經營者的行為符合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中小投資者作為市場中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表現在投資決策中的權重更加關鍵,因為短期炒作獲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而堅持長期主義,就要更關注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涉及多方面的平衡與調和,業界常有關于公司治理是科學還是藝術的討論,這也側面印證了公司治理的復雜性。但對于投資者而言,探索和實踐的重擔不在肩上,判斷的能力才是依靠。投資者只需要從自身利益出發,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對于公司治理中的裂縫要勤于關注與行動,不論是發聲還是用腳投票,都是“自保”的手段。而投資者反饋越多,也就越能督促標的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最終實現投資的良性循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