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3 15:12:52
每經編輯 段煉
據央視新聞援引福克斯新聞1月22日的報道,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國務院已下令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人員家屬最早于1月24日開始撤離烏克蘭。
一名美國官員稱,下周,預計美國國務院還將鼓勵美國人乘坐商業航班從烏克蘭撤離。
“標槍”反坦克導彈預計將于下周從波羅的海國家和美國的武器庫運往烏克蘭。同時,美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幾天將更多武器和彈藥運往烏克蘭。
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22日說,美國援助烏克蘭政府的一批約90噸軍火運抵烏克蘭。
圖片來源: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
英國政府近日向烏克蘭提供一批輕型反坦克武器。德國國防部長22日表示,德方當前不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但將以其他形式支持烏方,包括提供一個野戰醫院。
美國90噸軍援運抵烏克蘭
美駐烏使館22日在社交媒體發文說,首批由美國總統約瑟夫·拜登不久前下令向烏方提供的援助21日晚間運抵烏克蘭,包括大約90噸“可致命的”軍事援助,其中有給烏克蘭前線軍人的彈藥。
美國軍事
援助抵達基輔。圖片來源: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
美國政府去年12月決定向烏克蘭提供價值2億美元的軍火。美國務院官員當時稱,這批軍援為“防御性”。
此次運抵的是首批軍援,由一架美方貨運飛機運至烏克蘭首都基輔。
美使館稱,這批援助和美國2014年以來向烏克蘭所提供總價值27億美元的軍援,表明“美國決心幫助烏克蘭在俄羅斯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加強防御”。
俄羅斯政府一向要求美國停止向烏克蘭提供軍火。
去年底以來,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向兩國接壤的邊境地區增派重兵。美國等西方國家稱,俄方可能“入侵”烏克蘭。對此,俄羅斯政府說,俄方有權在自身境內調動部隊,無意攻擊他國,而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俄方威脅為幌子在俄西部周邊國家部署武器系統。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1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左)在日內瓦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晤。
俄美高級別外交官近期頻頻會晤。俄方在會談中強調美國必須以協議形式保證北約不再進一步東擴,美國則要求俄方從俄烏邊境撤軍,雙方未就解決分歧取得突破。
英國國防大臣本·華萊士17日說,英方決定向烏克蘭提供一批“輕型防御性反裝甲武器系統”,一小批英方人員將赴烏克蘭提供相關培訓。
俄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20日說,美國和英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印證了俄方擔憂,即西方國家正以“俄羅斯即將入侵烏克蘭”的謠言掩蓋他們自身為“軍事挑釁行動”所作準備。
德國不送武器送野戰醫院
就俄烏邊境局勢,德國國防部長克里斯蒂娜·蘭布雷希特在22日刊發的德國《世界報》專訪中說,德方支持烏方,將于2月向烏方“移交一個完整的野戰醫院”,連同提供必要培訓;此外,德國軍方醫院多年來一直收治烏軍重傷員。
德國國防部
長克里斯蒂娜·蘭布雷希特(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她說:“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緩和局勢。當前(德方如果向烏方)提供武器將不會有助于此,這是德國政府內部共識。”
德國外交部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先前表示,德方不會批評他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行為。
就俄羅斯反對北約吸納烏克蘭為成員的立場,蘭布雷希特說:“俄方沒有對北約成員資格的否決權……在俄羅斯不觸碰這條紅線的情況下,西方愿意與俄方談,并考慮俄方關切。”
回答有關“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問題時,蘭布雷希特稱,如果“俄羅斯在歐洲腹地挑起戰爭”,經濟合作將不復存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北溪-2”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又一條管道,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通到德國,由俄德等國企業合建。這一項目2018年開工,2021年9月建成,運營資質尚未通過德國政府審批。
美國政府一直反對并阻撓“北溪-2”項目。俄羅斯駐美大使阿納托利·安東諾夫去年11月說,美國先前試圖阻止“北溪-2”項目建設,未能得逞,“現在試圖拖延管道的審批啟用”。
烏克蘭外交部召見德國大使
就德方拒絕提供武器表示遺憾
據央視新聞,烏克蘭國家通訊社22日報道稱,烏克蘭外交部召見了德國駐烏克蘭大使費爾德古岑。烏克蘭外交部發表聲明稱,烏克蘭對德國政府不向烏克蘭提供防御性武器的立場深感遺憾。
聲明還稱,烏克蘭及其伙伴的堅定和團結對于“遏制俄羅斯的侵略意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烏克蘭希望德國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立場,支持加強烏克蘭抵御“俄羅斯大規模入侵威脅”的防御能力,以確保歐洲的安全。
報道稱,2021年12月,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曾表示,德國阻止了北約向基輔提供武器。德國自2021年5月以來一直在利用北約機制阻止其他盟國向烏克蘭出售武器。
編輯|段煉?杜波
校對|何小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每經網
德爾塔之后,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