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觀冬奧?向未來丨“最順滑的冰”是如何誕生的?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15 16:00:46

◎“冰絲帶”是全世界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蒸發制冷技術”的冬奧場館。

◎挪威科技大學能源與過程工程系制冷技術教授Armin Hafner認為,二氧化碳制冷系統除了能夠助力體育賽事的低碳化,還有廣闊的節能減碳應用前景。

每經記者 張凌霄    每經編輯 高涵    

2月12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團體追逐1/4決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丁旭 攝

自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誕生多個奧運紀錄。

213日上午,北京冬奧組委副主席楊樹安在發布會上介紹:“截至目前,本屆冬奧會在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這兩個項目中多次打破奧運會紀錄。其中,短道速滑共打破了5項奧運會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速度滑冰比賽中共打破了8項奧運會紀錄和1項世界紀錄。”

運動員們在這塊冰面上接連取得佳績,也對“冰絲帶”給予了高度評價。據了解,本屆冬奧會采用了一種創新且環保制冰方式,即應用天然二氧化碳制冷系統制成冰面,這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該技術制冰。

“冰絲帶”為何如此順滑?還有哪些獨到之處?為進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國際奧委會制冰工程顧問、北京冬奧會特聘顧問亞瑟·蘇瑟蘭德(Arthur Sutherland)以及挪威科技大學能源與過程工程系制冷技術教授Armin Hafner。

冰面溫差不超過0.5

冰面質量是速度滑冰項目的重中之重。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作為本屆冬奧會唯一一個新建的競賽場館,是全球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的冬奧速度滑冰場館,其冰面面積達到了1.2萬平方米,也是目前中國應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建設的最大場地之一。

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銀牌獲得者意大利運動員洛洛布里吉達(Lollobrigida)表示,“冰絲帶”的冰面允許高速滑行,一些人說它比之前其他場地更軟,她很期待著在“冰絲帶”的下一次轉彎。

亞瑟·蘇瑟蘭德服務過八屆冬奧會,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之所以選擇二氧化碳制冷劑,是因為它的臭氧消耗(ODP)為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為1,而之前曾經計劃采用的氫氟碳化合物(HFC)制冷劑的全球變暖潛能值達到了3422。“直冷制冰技術將二氧化碳通過非常小的泵直接注入需要冷凍的地板,這樣有利于節約能源。而制冰時產生的熱量將被壓縮并轉化為非常高溫的氣體,經回收后再次用于生產熱水、設施供暖、以及除濕器供電,除濕設備是冰場的設施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亞瑟·蘇瑟蘭德補充道,在制冰過程中,二氧化碳在冰場地板下鋪設的管道中游走,而制冰師們通過控制管道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熱量和蒸發時,冰場地板的壓力和溫度所產生的變化,將二氧化碳溫度保持在精確且均勻的溫度上,從而為運動員們提供了最好的比賽冰面。

據了解,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來制冰,冰面溫度均勻,冰面溫差不超過0.5℃,經理論分析,有利于運動員創造好的成績。

Armin Hafner也告訴每經記者,二氧化碳直冷制冰技術相比過去的制冷方案能耗更低,制出的冰質量很高,同時有利于減少體育運動帶來的碳排放,該技術值得向更多行業進行推廣。他進一步表示,從冰的質量、能效、環境影響和成本方面來看,本次冬奧會所采用的的R744二氧化碳制冷技術是目前建設奧運會冰場的最佳選擇,該技術能夠制成質量最高的冰、且能源利用效率高于過去采用的HFC制冷。

一年可節省200萬度電

綠色低碳是本屆冬奧會的特色之一。國際奧委會企業與可持續發展部主任瑪麗·薩洛伊斯(Marie Sallois)表示,北京冬奧會是第一個從籌備初期就考慮到從各方面減少碳排放的奧運會。薩洛伊斯說道,北京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奧運會所有階段,這一做法是我們將鼓勵未來每一屆奧運會都去做的事情

亞瑟·蘇瑟蘭德表示,相比傳統制冷方式,二氧化碳制冷新型技術能效可提升30%、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

從減少碳排放方面來講,使用天然二氧化碳制冷劑,相當于減少了2.6萬噸的碳排放,約3900輛汽車的年度碳排放量,或等于種植大約120萬棵樹所實現的碳減排量。

相比而言,HFC類制冷劑不僅能效和制冰效果不能優于二氧化碳制冷劑,且其環保性也較差。Armin Hafner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HFC制冷劑正在逐步被禁用,因為其分解產物會對我們的環境和飲用水產生危害。”HFC是此前奧運場館廣泛采用的制冷劑。

此外,在Armin Hafner看來,二氧化碳制冷系統除了能夠助力體育賽事的低碳化,其在更多其他行業也有廣闊的節能減碳應用前景,應用形式包括商用制冷系統,超市是其中一種應用場景。中國已經有一些超市使用了基于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統,以及建筑和酒店用熱泵系統,和新型電動汽車熱泵空調系統,后者可以在不影響乘客舒適度的情況下,增加電動汽車的行駛距離。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丁旭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