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領投“天科雅”,實體腫瘤免疫細胞治療賽道加速崛起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16 19:50:35

◎2021年生物醫藥領域融資數量高達370起,增長18.9%。具體來看,小分子藥、大分子藥、細胞療法連續三年穩居前三,融資數量遠遠領先,2021年我國細胞治療領域投融資事件達59起,投融資金額突破百億大關,達101.34億元。

每經記者 姚亞楠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今日(2月16日),免疫細胞治療領域公司“天科雅”宣布完成超過3億元的新一輪融資,由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和建信投資領投。

“天科雅”聚焦于腫瘤免疫治療技術在實體瘤領域的應用。在腫瘤疾病中,實體腫瘤占比約為90%,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是繼手術、化療、放療治療之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式。此前,細胞療法針對血液腫瘤的治療已取得重大突破,如何將CAR-T在血液腫瘤上的成功,有效復制到實體腫瘤,是腫瘤領域研發的一大趨勢。

每經記者注意到,當下細胞治療領域的創業公司頗受投資者矚目,去年國內該賽道融資事件達59起,融資總額突破百億元大關,熱度正持續走高。

實體腫瘤治療面臨三大難題

近年來,全球細胞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細胞治療的范疇逐步擴大,市場需求正不斷增長。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細胞治療市場規模僅0.1億美元,2020年已增長至11億美元,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00億美元。

最近兩年,“CAR-T”免疫細胞治療在血液腫瘤上的療效,再次證明晚期患者缺少免疫細胞,而為患者補充強效特種兵T細胞能夠助力攻克難治復發腫瘤。據介紹,在所有腫瘤疾病中,實體腫瘤占比約為90%,如何將此前CAR-T在血液腫瘤上的成功,復制到實體腫瘤,是腫瘤領域研發的一大趨勢。

公開資料顯示,“天科雅”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研發及臨床開發。“我們看到,實體腫瘤治療領域目前主要面臨三大難題:腫瘤微環境、腫瘤異質性、篩選適合的靶點/TCR。”天科雅生物董事長蘇震波告訴記者。針對上述痛點,“天科雅”研發了TCR篩選(TRUST)、CHECK-T、TURBO-T、NK四大技術平臺,有望大幅縮短藥物開發的時間及成本、改善實體瘤治療效果、激發體內免疫以對抗腫瘤異質性并充分發揮藥物優勢。

談及此次投資原因,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陳冰表示,細胞治療領域的賽道競爭異常激烈,但實體腫瘤的治療仍是難解之題,其看好“天科雅”打造的從靶點開發到細胞生產四大獨特平臺。

免疫細胞治療中國有望彎道超車

作為時下熱門的黃金賽道,生物醫藥頗受投資人青睞,據IT桔子&動脈橙的統計,2021年生物醫藥領域融資數量高達370起,增長18.9%。具體來看,小分子藥、大分子藥、細胞療法連續三年穩居前三,融資數量遠遠領先,2021年我國細胞治療領域投融資事件達59起,投融資金額突破百億大關,達101.34億元。

蘇震波認為,細胞治療領域受投資人青睞的主要原因在于,細胞療法的療效相比于傳統大小分子藥物有非常顯著的優勢。Emily Whitehead(5歲時被診斷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2012年參與了CAR-T細胞療法CTL019臨床試驗)作為最早接受細胞治療的患者,到今日已經接近10年的“cancer-free”。然而,目前只有針對血液腫瘤的細胞治療法正式獲批,在腫瘤病人族群中占比低于10%,大多數投資人是看到這個巨大的市場及未被滿足的需求而入場,這一兩年已經有公司開始切入實體腫瘤的市場,第一個TCR-T及TIL產品有望在今年獲批,也是這個領域保持熱度的一個主要原因。

談及近兩年來,國內細胞治療賽道的新特點,蘇震波分享了他的觀察。首先是,腫瘤治療的范疇逐步擴大,細胞治療領域這幾年已經從治療血液瘤慢慢發展到更廣闊市場空間、更難的治療實體瘤范疇;其次是從個體化制備轉向通用型;再者,免疫細胞藥物類型多樣化,從CAR-T藥物單一競品賽道慢慢轉變成多種細胞藥物賽道并駕齊驅,例如CAR-T、TCR-T、TIL、NK產品等,這一系列產品都是目前投資人以及國內外大藥廠非常感興趣的產品,主要是市場的規模以及成藥性佳這幾個特點。

談及當下的市場競爭格局,蘇震波認為,我國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并不大,并具備明顯的研究和臨床執行優勢,因此是有望實現“彎道超車”的領域之一。“中國的免疫細胞治療領域會是有機會進行一個彎道超車的領域,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新的靶點以及新的技術平臺的搭建,由于實體瘤的特殊難點,現有的靶點及技術能力,要把血液瘤上看到的成果轉化到實體腫瘤上并不容易。”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40007745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