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3 08:17:15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孫磊 盧祥勇 易啟江
動力電池行業正在被焦慮包圍。
3月1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較前一日(2月28日)上漲1.01%至50.04萬元/噸,突破前期市場50萬元/噸的預測價, 較去年同期漲幅達510.37%。 有機構推測,在下游市場供需兩旺的背景下,電池級碳酸鋰供應緊張局面短期難以緩解, 價格將繼續上漲。
這樣的漲勢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但更多帶來的是焦慮。“碳酸鋰漲到40萬元/噸的時候,采購就成了難題,如果繼續漲下去,我們就要考慮接下來是否還要做一部分長單的鎖定。”某動力電池企業高管坦言。
上有原材料漲價,下有整車企業催促交貨,電池企業只能繼續狂熱擴產。今年春節前后,全國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的項目有近十個,產能規劃超176GWh。 擴產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員配備,一場人才與資源的爭奪戰正在動力電池行業上演。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59529
“凌晨還在安排面試”
凌晨1:30,徐靜服務的一家鋰電企業HR發來消息,讓她對前一天面試的候選人進行把關,再安排下一場面試。掛掉電話后,徐靜已經睡意全無,起身翻看某職場社交平臺的留言信息,生怕錯過每一個求職者的消息。加班到后半夜、凌晨約面試“挖人”,這幾乎是徐靜最近一年多以來的工作常態。
已經有10多年工作經驗的徐靜,目前主要為鋰電、動力電池、儲能領域的企業招聘研發崗位的高端人才。“目前從研發到生產到各職能線都不好招人,一個優質的候選人手上最少都有三個offer。”徐靜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自己接觸的高端人才中, 手里同時拿著七八個offer的人比比皆是。
虎年春節后,動力電池行業馬不停蹄開始新一輪的搶人大戰。“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生產廠家一直處于趕工狀態,甚至今年春節都沒有停工,節后的招聘也比往年提前了不少,再加上春招,所以非常忙。”徐靜說。
由于爭搶人才的公司多,動力電池行業的薪資也水漲船高。在重慶做獵頭的張楓坦言: “一個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本科生,年薪可以給到25萬元,如果是碩士,保底年薪可以拿到40萬元以上,有的還能拿到公司期權或者股票。”
“薪酬現在也是動力電池企業發展中著重考慮的問題,自去年以來薪酬漲幅很高,而且比較亂。”據徐靜透露,當前在動力電池行業,一些小廠為了搶人甚至不擇手段,已經有很多動力電池企業要求員工簽署競業協議。
根據國內某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相關要求,員工需遵守3個月~2年時間不等的競業限制期,公司支付一定的競業補償金,若員工違約需賠償100萬元。張楓告訴記者,部分動力電池企業除了與員工簽署競業協議,有的甚至要求獵頭公司簽署“禁挖協議”。
擴產堵不上缺口
不管是“挖人大戰”,還是動輒上百萬元的賠償款,這背后正是動力電池企業在急速擴產下對人才的渴望。“由于目前很多動力電池企業擴產,到處追加項目,產業鏈上下游的各類型人才缺口都比較大。”徐靜告訴記者。
記者在某招聘平臺看到,包括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弗迪)等企業在多個招聘崗位都標注著“高薪急聘”。2月26日,一汽弗迪動力電池項目在長春開工,總產能45GWh,項目全部達產后,將滿足100萬輛電動車配套需求。一汽弗迪成立于2022年1月15日,從成立到開工僅11天。
一汽弗迪的開工速度,只是眼下動力電池企業急速擴產景象的縮影。2022年春節前后,全國動力及儲能電池開工的項目有近十個,總投資超798億元,產能規劃超176GWh;簽約投資動力電池項目六個,總投資超1080億元,產能規劃超過了215GWh。
圖片來源:攝圖網-400105948
“很忙,基本都在加班。” 西安某動力電池企業員工告訴記者,“這已經是一年多時間以來的工作常態了,即便是今年春節都沒有放假,電池電芯產線沒有停,大家都在加班加點地趕生產。”
同樣,鋰資源企業也在忙著大規模擴產。贛鋒鋰業(002460.SZ)2月8日晚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澳大利亞上市公司 Mineral Resources Limited(以下簡稱MRL)的全資子公司Process Minerals International Pty Ltd簽訂合作協議,約定由后者向公司提供其在Mt Marion鋰輝石項目包銷的鋰輝石。據悉,RIM的管理層正在考慮對Mt Marion鋰輝石項目的產能進行技改擴建,初步預計將于2022年下半年投產,預計原產能規模將增加10%~15%。
動力電池產業上下游瘋狂擴產,但短期產能釋放有限。財信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21~2023年,動力鋰電池廠商擴產分別為257GWh、519GWh、492GWh;2021~2023年下游各方面需求合計分別為280.46GWh、376.2GWh、534.15GWh。假設產能保持滿產滿銷狀態,則2021年、2023年仍分別存在23.46GWh與42.15GWh的產能缺口。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李帥華認為:“鋰資源企業2022年實際投產量較為有限,預計鋰資源仍保持短缺狀態。”
增收為何不增利?
眼下,動力電池行業雖展現出蓬勃生機,但這并未讓所有企業受益。
依據孚能科技(688567.SH)2月28日在2021年度業績快報中披露的信息,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34.03億元,同比增長203.9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9.74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約為-12.85億元。
營收大增,凈利潤卻虧損,出現“增收不增利”狀況的并非孚能科技一家。記者梳理發現,包括保力新(300116.SZ)、南都電源(300068.SZ)、易成新能(300080.SZ)等國內動力電池相關企業也出現這種情況。如,保力新2021年度預計營業收入為1.4億~1.6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虧損1.1億~1.58億元。
對于報告期內經營狀況變化的影響因素,上述動力電池企業不約而同地提到“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材料成本增加”。
動力電池原材料漲價貫穿2021年全年,不僅僅是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上漲,三元前驅體、銅箔、PVDF、隔膜等動力電池使用的原材料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今年2月底,市場電池級碳酸鋰成交價集中在47~48萬元/噸,相比于半年前(2021年9月1日)的價格(11.7萬元/噸)已經上漲了307%。
“正極材料占據了動力電池30%~45%成本,而鋰正是正極材料的核心原料。”某動力電池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電池級碳酸鋰等鋰電池上游核心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但電池價格向下游客戶傳導明顯滯后,導致下游銷售價格漲幅低于原材料價格漲幅,進而增加了企業成本。
記者注意到,日前包括孚能科技等動力電池企業都調整了多數客戶的產品售價。2022年以來,動力電池價格普遍上漲15%以上,部分漲幅達20%~30%。目前,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已經傳輸至終端消費層面,包括歐拉、小鵬、比亞迪、幾何等汽車品牌相繼上調了產品價格。
五礦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孫景文認為,2022年的鋰資源供應剛好滿足全球終端裝機需求,但仍難以滿足全部電池廠、全部材料廠的采購和備貨需求。這意味著,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產業上下游很可能將繼續“焦慮”,這場關于人才、產能、市場、供應鏈等方面的競爭仍將持續。
記者|段思瑤 編輯|孫磊 盧祥勇 王嘉琦 易啟江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德爾塔之后,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